苍穹下的握手——千古伟人的战略决断与科学巨匠的弹道远征
61年前,即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声雷霆巨响震惊了整个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那翻卷升腾的蘑菇云,在天地间化成了中国人民的拳头,彰显了中国人民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力和志气。
后来,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自主研发的核潜艇、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人民用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铸造了一座又一座耀眼的丰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靠自力更生的意志,靠艰苦奋斗的精神,靠英勇顽强的毅力,让全世界见识了中国人的的冲天豪情和不屈不挠。
01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完全改变了世界核大国的力量配置,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爆炸能力的国家。
当时,共同社在报道中说,这“向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核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
共同社还报道说:“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十六日深夜发行了红字报头的号外。在深夜的大街上,拿到号外的市民们高兴得四处奔跑。”
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地挺直腰杆站立起来了。
第一颗原子的爆炸成功,也印证了毛主席的名言: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在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毛主席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用他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是给赫鲁晓夫颁的一枚一吨重的大勋章!”——就在中国爆炸原子弹前24个小时,赫鲁晓夫下台了。
02
“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毫无疑问,毛主席是两弹一星的策划者和决策者。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就下定决心要研制原子弹。
众所周知,1950年代,美国在朝鲜战争、台海危机中多次对华发出核威胁,1954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更直接提及对台使用原子弹的可能。
在冷战时期严峻的国际环境下,正是在美国的核讹诈威胁之下,毛主席将“两弹一星”视为打破美苏垄断、确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首次明确原子弹研制决策。
他说:“原子弹一定要搞,而且要早搞。我们国家发现了铀矿,也训练了一些人,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核武器计划的正式启动。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但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现在要比过去更强。”
毛主席的这一论述将核武器与国家主权直接关联。
1958年6月21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下决心搞一点吧!”
毛主席提出了十年目标:“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同时明确“导弹第一”的战略,强调导弹作为核武器运载工具的核心地位。
1958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苏联撤援后,毛主席果断调整方针,提出“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并将原子弹工程命名为“596工程”(以1959年6月苏联撤援为标志),彰显自力更生的决心。
1960年5月28日,毛主席在上海观看探空火箭时关切地问:“火箭可飞多高?”讲解员答“能飞8公里。”
毛主席说:“8公里也了不起,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激励科研人员逐步突破技术瓶颈。
1964年8月22日会见外宾时,毛主席豪迈地说:“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前,毛泽东批示“已阅,很好”,并最终批准试爆时间。
爆炸成功后,毛主席对外宾表示:“我们是用原子弹作为防御的武器”,重申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
1965年1月9日,毛主席与斯诺谈话说:“真打起来会死人的。但原子弹最后会变成纸老虎。”
1965年1月23日,毛主席在听取氢弹汇报时强调:“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毛主席的指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在1967年6月实现氢弹空爆,创下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最短研发纪录(2年8个月)。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遨游太空。
至此,中国的大国重器——两弹一星的护国宝剑全部铸造成功!
03
钱学森是毛主席最看重的一位科学家,没有之一。
在毛主席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背景下,1956年1月,在陈赓大将的安排下,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在北京积水潭总政文工团排练场给在京的军事干部讲《导弹概论》,连讲三场,引起高级将领对导弹的极大兴趣。
那时候,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导弹为何物。身经百战的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元帅,都兴致勃勃地赶来听讲,当起了钱学森的学生。
钱学森在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他说,这“火箭军”,也就是导弹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是现代化战争中极其重要的后起之秀。
1956年1月25日下午,毛主席召集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讨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参加讨论会的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外,一些科学家也受到邀请,其中就包括钱学森。在讨论会上,钱学森做了发言并表示要拥护纲要草案。
会议按照计划只安排一个下午,但发言的人非常踊跃,不得不延长到晚上。因为事先未准备晚饭,就临时决定休息,吃完点心后继续开会。
正当钱学森在休息室休息时,毛主席来到了钱学森的面前。
毛主席嘱托钱学森要多培养一些青年科技人员,因为现在国家非常缺乏科技人员。
毛主席还就“基本粒子是否可分”问题询问钱学森:“你们科学家说的,基本粒子不可再分啦!我看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你信不信?”
钱学森不敢说信,也不敢说不信,因为当时物理学家认为基本粒子是不可分的。
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高能物理学的发展证明了毛主席的“基本粒子可分说”是正确的。
钱学森说“毛主席对物质无限可分性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毛主席光辉地预见了20年后高能物理的发展”。
这是钱学森第一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让钱学森感到非常温暖,也对钱学森的影响非常深刻。
就是在这第一次相见中,毛主席对钱学森说:“要懂得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在同旧的、衰亡着的东西斗争中生长起来的。”
这句非常有哲学意味的话,钱学森听得非常认真。哲学是一门总结类科学,毛主席对他说这样的话,当然有着更深的韵味,
钱学森一下子感悟到了许多,他好像感觉自己的面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有无数的希望在向他招手……
第一次交谈,钱学森便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同时也更加清楚身上肩负的使命。
04
1956年2月1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全体委员。
钱学森拿着一张大红请柬走到自己所在的第三十七桌。然而,第三十七桌并没有他的名字。
正在纳闷之际,一位会议工作人员上前拦住了他,并把他引领到了宴会最前方正中的第一桌,只见钱学森的名牌赫然放置在国家最高领导人毛主席的右边。
钱学森开始有点疑惑,但随即感到无上光荣。
此时,毛主席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走到了第一桌,他热情地招呼钱学森: “学森同志,请坐这里。”钱学森坐在毛主席身边,成为宴会厅里最瞩目的人物。
事后钱学森才知道,是毛主席在审看宴会来宾名单时,亲笔把他的名字从第三十七桌勾到了第一桌。
宴会上的一次座位调换,看似细小,但体现的正是一个新生政权对科学家、对爱国者的尊崇与重视。
席间,毛主席高兴地对钱学森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
在交谈中,毛主席说得最多的,是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希望他多多培养年轻人。
在两人愉快交谈之际,记者拍下他们交谈的照片。
这张与毛主席的合影,钱学森穿一身中山装,脸上漾着微笑。
这是钱学森一生中的经典照片,也是钱学森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很快,毛主席的远见卓识就体现出来了。
在钱学森的领导下,1960年2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9月,我国首次使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第一枚苏制近地导弹;11月,我国首次成功发射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这成为了中国新兴火箭事业的重大转折点,也标志着中国的火箭开始走向了独立研制的道路。
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聂荣臻激动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05
其间,毛主席多次接见钱学森。
1963年12月,毛泽东注意到“反飞弹”时代到来的问题,指示加紧研究反导武器。而钱学森正是在这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964年2月6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民俗中的“小年”。
下午一点钟,毛主席把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请到中南海菊香书屋畅谈。几位科学家坐在他的床边,和他畅谈天文、地质及尖端科学,一谈就是三四个小时。
毛主席和钱学森谈起原子弹和导弹研制问题,但话锋又一转说:“总要搞防御。搞山洞,钻进地下去就不怕它了。”
钱学森回答:“我们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组织一个小型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小组,准备研究一下防弹道式导弹的方法、技术途径。看来第三个五年计划中由于技术条件不够,还不能开展设计工作。”
谈话最后,毛主席说:“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
毛主席在这里所说的“矛”是导弹,“盾”就是对付导弹的反导弹系统。
毛主席这一指示推动了反导技术的早期探索。
当天,一同受到毛泽东接见的竺可桢在日记中写到:“问钱学森反导弹有否着手,目前毫无基础,毛主席以为应着手探研。”
从毛主席和钱学森的谈话内容可以看出,在研制成功中近程导弹之后,毛主席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从哲学的角度预见到反导的重要性。而钱学森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从科技的角度,把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具体设计上。一个是哲学眼光,一个是科技眼光,均可堪称远见卓识。
当时,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中国面临着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双重军事压力,且有可能进行的核武器打击。在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毛主席从战略防御角度提出“有矛必有盾”思想,指示派人专门研制反导弹武器,充分展现出毛主席处理复杂问题的决断力和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
实际上,在毛主席谈话之前,钱学森就开始长期思考反导问题;此次谈话之后,反导弹武器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而“有矛必有盾”也成为其指导思想。
历经十余年,反导弹武器的研制工作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很可惜,这项工作最终因种种原因于1982年被迫停止。
另外再说一句,现在一些世界大国仍在研制的反导系统,如美国“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安泰-2500反导系统”。从美俄两国研制的反导系统的事实来看。毛主席的“有矛必有盾”思想对世界的发展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南海菊香书屋畅谈的8个月之后,中国更是传出了一件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的消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06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在当时的世界绝对是轰动性的大新闻,因为绝大多数国家根本不敢相信中国能够独立研制出原子弹!
毛主席也非常高兴。
1964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一向作风非常俭朴、反对做生日的毛主席,拿出自己的稿费破例举办一个三桌的庆功宴。
宴会前,工作人员拟定了一份座席名单给毛主席审定。
毛主席郑重地用铅笔将钱学森的名字从另外一桌画到自己那桌的名单上,而且就让钱学森紧挨自己坐。
宴会开始后,毛主席笑着对大家说:“今天,请各位来叙一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的火箭试验成功了,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更有底气了!”
然后,他话锋一转,指着钱学森,风趣地说:“我现在特别向在座的诸位介绍一下我们的钱学森同志,他是我们的几个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论王’‘火箭王’!他这个王用工程控制论一发号令,我们的火箭就上天,所以各位想上天,就找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钱学森同志!”
毛泽东说:“这位‘工程控制论王’在基地里连续工作了100多天。
毛主席接着又说:“这位‘工程控制论王’也给我们作出另一个榜样呢!他不要稿费,私事不坐公车,这很好嘛!”
钱学森原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他也没想到毛主席会在这么大的场合上表扬自己,这对钱学森而言是个莫大的鞭策。
毛主席风趣的话语,既体现了对钱学森的高度褒奖,也是对钱学森的真切期盼。
在和毛主席的谈话中,钱学森理解到:“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同样需要落在服务于人民的宗旨上。”
也就是这段时间里,毛主席和钱学森除了是工作上的上下级,两人也有了“亦师亦友”的感觉。
两人在一起也会谈论起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毛主席还问过钱学森:“除了工程控制论,你还擅长什么呢?”
钱学森思索了一下,回答道:“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活着的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这是钱学森一生的奋斗目标。虽然钱学森但是,回国后,钱学森就意识到:只有人民对于自己的成就做出了肯定,那么才是作为一名海归科学家最大的安慰。
在与毛主席的交谈中,他也同时领会到了,自己从事着尖端研究,不仅要走知识分子的道路,同时也要走好社会主义道路。
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多次接见钱学森,充分表明毛主席对钱学森的尊重和看重。
钱学森也深知这是毛主席对他的极大肯定,从此更加努力工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钱学森又亲自主持“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致力形成有实战价值的导弹核武器。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研究计划。三个月后,国防科委根据他的报告,向中央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
1966年10月27日,新疆罗布泊上空发出了一声巨响——中国第一枚携带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发射成功。这枚导弹研制成功意义极大——中国从此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彻底打破了美国、苏联的核讹诈。
对此,外电纷纷评论说,这声巨响震动了全世界,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而中国仅用了两年多。
毫无疑问,头功应该记在钱学森身上。
在研究两弹结合问题的同时,于是,钱学森就像长了三头六臂一样,一边主持两弹结合项目,一边领导“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卫星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临北京上空时,整个首都突然静寂下来,人们都在侧耳聆听卫星播放的“东方红,太阳升”乐曲。
当钱学森听到从千里之外的观测站传来“卫星入轨”的喜讯时,他知道,自己多年来为之奋斗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任凭泪水打湿脸庞。
回国15年了,他终于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实现了报国夙愿,使祖国开始跻身航天大国行列。
1970年的五一劳动节,钱学森与参加卫星工程研制的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和钱学森亲切交谈。交谈中,毛主席对钱学森有了更高的期望,那就是让钱学森“走到群众中去”。
至此,从1955年回国后,在重要的公开场合上,钱学森先后六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毛主席知识渊博、通晓中外,钱学森打心底里敬佩毛主席。对他而言,毛主席是他归国后导师和伯乐。
毛主席的每次接见,都给了钱学森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毛主席说过的话,也被钱学森记录在自己的手记当中。钱学森终生不忘毛主席的亲切教诲,也将这些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毛主席的谆谆教诲,成为了钱学森不断前进的永恒动力。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钱学森成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的实际负责人。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钱学森倾尽全力工作——新中国第一发火箭、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等等,都离不开他的身影。
1974年12月,在四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夕,周恩来从北京飞到湖南长沙,向病中的毛主席请示工作。在谈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时,毛主席说:“不看了。但是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钱学森,一个是侯宝林,请你查查人大代表里有没有,如果没有,就把他们补上。”
而此时,距离毛主席逝世,还不到两年。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
作为毛主席治丧委员会成员之一,钱学森怀着无比沉痛和无限崇敬的心情,吊唁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逝世。钱学森在9月13日、15日、17日这三天都为毛主席守灵。
9月16日,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终身不忘毛主席的亲切教诲》,沉痛地回忆了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见的情形。在文中,钱学森深情地写道:“每一次都给我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每一次都给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
在反毛化最猖狂的年代里,钱学森大声疾呼:如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了!
进入到了晚年,钱学森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对他影响深刻的人一共有17位,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毛主席。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秋风萧瑟、残叶飘落中,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在临终前,钱学森用颤抖的手,拼尽全力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14个字:
“毛泽东思想活着,中国就永远年轻!”
这不仅是钱学森一生的思考、智慧和深切感悟,也是钱学森临终对国人最深情的泣血告诫,更是真正的警世遗言!
07
大国重器,两弹一星,让中国人民长志气、强骨气,增底气。
感谢毛主席,感谢钱学森!他们从70年前开始的谋划和工作,锁定了今日的世界格局。
在建国后的27年间,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至少打赢了三场战争:
第一场是军事战争——打赢了以抗美援朝为代表的军事战争,为中国赢得了70多年的和平环境。
第二场是工业战争——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美苏二元世界封锁的前提下,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建立了从无到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56项重点工程建成),不仅可以生产大炮、坦克、军舰、导弹、原子弹、氢弹、卫星.....还勘探并成功地开采出了大庆、胜利油田的石油、建立了品种齐全的医药工业、成功合成了胰岛素、转移核糖核酸.....
直到70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
甚至到了今天,中国的重工业基础依然招致很多国家的羡慕嫉妒恨,因为他们根本没有!
为什么中国工业强国的地位今天无法被超越?那时因为在50年前就胜负已分。
第三场是大国重器战争——毛主席和钱学森谋划和锻造的大国重器——两弹一星,它使当今的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历史证明,两弹一星,是一项很有远见的战略决策,它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战略防御能力,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实力永远是维护正义的基础,国防才是外交的后盾。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大炮是用来丈量国土面积的。
总有一帮公知断章取义地乱嚷嚷“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可是他们还是小瞧了现在的人民群众的知识和智慧。有良心的人民都还记得这句话的下半句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面对这个充满动荡和艰险的世界,我们必须明白:和平与发展”只是美好的期待,但早已不是事实。
当年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威胁,幸亏毛主席高瞻远瞩,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地铸造了护国宝剑。
毛主席作为一个千古伟人,从战略和哲学的角度预见到两弹一星的重要性;而钱学森作为一个科学巨匠,从科技和实用的角度,把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具体设计上。
哲学眼光和科技眼光,战略决断与弹道远征,真可谓珠联璧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中华民族何其有幸!
毛主席和钱学森,千古伟人和科学巨匠在苍穹下握手,一起铸造了大国重器,再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两位巨人的传奇佳话将永载史册,永世流传!
当年的执剑人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剑不仅还在,而且更锋利了!
虽然钢铁的领袖离去了,但领袖的钢铁依然在守护着他的人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