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们今天为何依然要铭记?

作者:教员的追随者 2025-10-03 255

  每一个宁静的日常,都源于他们曾经的奋不顾身。当你穿过天安门广场,一定会看到那座庄严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上,一行熠熠生辉的大字穿越时空,映入眼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由毛主席亲自题写,我们从小熟知。但或许正因为太过熟悉,我们很少停下脚步,去认真思考:这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在和平年代的

  今天,我们为何依然要年复一年地铭记和传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碑文本身。

  一篇碑文,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纪念碑的背面,是由毛主席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篇短文,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奋斗史: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里的“三年以来”,指的是1946年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那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无数战士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倒在了黎明之前。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算起,到1949年,正好三十年。这三十年,是中国人民彻底觉醒,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三十年。这其中包括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句。它将我们的视线一下子拉长到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鸦片战争的硝烟,到太平天国的呐喊,从戊戌变法的志士,到辛亥革命的枪声……所有在漫漫长夜中,为了这个民族能站起来而探索、奋斗、牺牲的仁人志士,全部被纳入“人民英雄”的范畴。

  这不仅仅是一篇碑文,更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时间简史”。它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是从怎样的苦难与抗争中走来。

  英雄是谁?是无名者,也是每一个普通人。我们常说“人民英雄”,那么英雄到底是谁?他们是留下姓名的将领、烈士,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但更多的,是那些我们没有机会知道名字的普通人。他们是长征路上那个冻死的军需处长,是抗日战场上那个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的年轻士兵,是解放战争里那个推着小推车支前的民工,是白色恐怖下那个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的年轻党员。

  他们,就是人民。

  他们可能没有留下豪言壮语,甚至他们的牺牲在当时看来只是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微小数字。但正是这千千万万个“无名”的牺牲,汇聚成了改天换地的历史洪流。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曾是鲜活的生命,有父母、有爱人、有对未来的憧憬。但他们选择了在民族危亡、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将“小我”融入“大我”。

  今天的我们,如何让英雄“永垂不朽”?生活在没有硝烟的天空下,我们或许会问:铭记英雄,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意义何在?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传承精神。

  传承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医生的精益求精、教师的教书育人、工程师的刻苦钻研……这就是和平年代的奋斗。

  传承那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坚韧。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工作中的压力,我们能从先辈们于绝境中开辟生路的壮举中,汲取无穷的力量。

  传承那种“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的信念。 他们牺牲,是为了让我们能拥有更好的生活。因此,认真过好每一天,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活出生命的精彩,就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永垂不朽”的,不是冰冷的石碑,而是那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精神。它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体现在我们每一次对责任的选择、对理想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里。

  下一次,当你路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或是在任何场合听到那八个字时,希望你能在心中默默致意。

  因为,我们今天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他们当年奔赴的战场。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是为读《毛选》最后一卷第三篇文章一文所写!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