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烈士的天问

作者:付欣宇 2025-09-30 516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适逢第十二载烈士纪念之日。天地肃穆,心绪如铅,追昔抚今,感慨万端。

  考诸史册,自赤旗初展,至共和肇建,捐躯志士凡二千一百万人。青史可稽者三百七十万有余,无名英魂逾一千七百三十万。此乃华夏儿女以热血浇灌赤县、以忠骨奠定九鼎之所付也。

  此日,乃万千英灵以颈血所铸之祭日!乃炎黄子孙赴汤蹈火所创之祭日!乃赵一曼十指尽裂、齿牙尽落、遍体鳞伤而不屈所争之祭日!乃狼牙山五壮士宁碎玉而不瓦全、纵身绝壑所成之祭日!

  ………

  英烈之中,三成未留名姓,多无子嗣。然自共和国立,凡沐朝阳而生者,皆为其血脉延续——吾辈今日之安宁,皆承先烈以命所换。

  在建立新中国之初,毛主席便有了为烈士立碑的想法。他语重心长地说:每次想到他们和无数牺牲的烈士,我这心里就难受啊!要树碑、要立传,要子子孙孙后代,永远要铭记他们!

  烈者,壮烈也;士者,国士也。士不可不弘毅,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

  烈士之贵,在于明知理想未必亲见,仍愿为之倾覆性命——或如惊雷坠地,或如落叶无声,或为免遭鱼肉,或为保全宗族,或为天下兴亡,此般朴素之念,往往铸就无畏之魂。然因觉悟而从容赴死者,乃烈士至高之境,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无数烈士的牺牲实况,是惨痛的、屈辱的、悲壮的。那些被非刑折磨致死的人,那些被蹂躏而后杀害的女性,那些头颅被铁丝穿起来示众的死者,那些身躯残破的被屠杀者,那些堆积在万人坑和战场上的遗体……

  他(她)们的脉博仍在历史的轨迹上跳动,他(她)的鲜血仍然书写着新中国的风采。它像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把旧社会席卷而去;它象燃烧的火焰,划破阴霾,把新中国照得通红。

  革命烈士的云水襟怀里,洋溢着积极的进取精神,浩然正气横贯于九天河汉,彪炳于万里江山。身陷囹圄,但他们胸怀天下,以“热的血,冷的头脑,积极的精神,战斗的意志”,在牢狱窗口凝视着新中国的曙光。他们每于“枕上闻军营号声,不禁神魂飞越”,恨不能挥戈跃马,重返疆场,为人民打天下!即使“带镣长街行,”也面不改色心不跳,在刑场上用生命的最后余力,高歌“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其志皎若明月,其情壮似河岳。

  曾经跟人辩论,他说人性是自私的,要有公平的私有制才合理,才能促进生产力的繁荣。我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反驳道:人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从娘肚子里出来,并无意识,人性是社会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统治意识,就有什么样的人性。但是,这种说法还是说服不了他。于是我想到千千万万英勇牺牲的革命前辈。难道他们是自私的么?

  夏明翰本是躺着就能赢的公子哥,但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他毅然选择了主义和真理,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

  杨开慧本有脱身之机,为了理想,慷慨赴死,最后的遗言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愿润之早日成功!

  向警予是富商之女,生活优渥,却背叛了自身的阶级属性,走向了一条荆棘之路,面对敌人的屠刀,她壮志豪情:我们的每一滴泪每一滴血,都应该为革命而流。

  农民领袖彭湃,抱定救国救民、变革社会的责任,毅然背叛了大地主家庭,把自家的田契当着佃户全部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从此走上艰苦的革命道路。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陈觉烈士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里写到:谁无父母,谁无女儿,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子,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

  方志敏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上甘岭鏖战的共产党员们说:亲爱的同志们,为了胜利,请向我开炮!

  ………………

  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过,我们的先烈们在旧的统治秩序之下没有苟延残喘,更没有助纣为虐,而是放弃家庭、放弃爱情、直至放弃生命放弃一切,为了什么?这是什么力量?他们竟然能够在走向刑场的时候铁骨铮铮?他们竟然能够在潮湿阴暗发霉的地牢里坚守斗志?他们竟然能够在敌人用皮鞭将血肉绽裂之后仍然大义凛然?他们竟然能够在敌人用竹钎敲进十个手指时仍然坚强如钢?他们竟然能够在敌人用砖块将腿折断后仍然视死如归?他们竟然能够在熊熊的烈火中坚定不移、纹丝不动?他们竟然能够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人备受折磨或者惨遭杀害而不得不强忍着痛苦?……可以说,一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染成的。他(她)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们的精神,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我们忘不了毛主席那段充满深情而又壮志凌云的号召:“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我们更忘不了毛主席曾经说过的话,永远以此来警示自己,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明确方向:“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同样是人,同样是血肉之躯,难道他们不知道疼痛?难道他们不知道害怕?同样是亲情友情爱情,难道他们不知道珍惜?难道他们能够割舍得下?……

  烈士的气质是什么,很难完全定义,但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则是其必不可少的内涵。诚然,与毛主席并肩奋斗的战友中具有烈士气质的人数众多,如李大钊、邓中夏、向警予、蔡和森、陈延年、陈乔年、方志敏等等,不胜枚举,他们面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百余年凌辱、面对当时的残暴凶恶,不顾生死奋起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战、为民众的解放而战。但毛主席性格中“烈士”的气质在其中则更为突出,这对于他和与他一起的众多战友成就英雄的伟业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正是毛主席这样鲜明的烈士气质,使得他在二十年代后期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受到重大挫折时能够气定神怡地组织工农发动秋收起义,在血腥黑暗的“白区”独撑起了一片苏维埃的蓝天;正是他这更为鲜明的烈士气质,使得他能在长征中使面临山穷水尽的红军捷报频传、转危为安;也正是毛主席这鲜明的烈士气质在面对凶恶嚣张的倭寇淫威时,能逼迫当时犹豫不决的蒋介石接受全面抗战;也正是他这鲜明的烈士气质,使得他在面对蒋介石八百万大军和强大美国的胁迫时敢于吟出“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绝唱………

  烈士的遗产,在于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因为无比热爱生命,才愿意在必要时牺牲生命,以保护和挽救我们所珍爱的一切,包括生命,包括文化,包括山河,包括价值观。烈士奋斗的目标,烈士死难的诉求,那就是救亡图存,为后人掌起一片明亮的天。

  在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的剧情结尾,牺牲的英烈们返回人间,站在舞台上对用他们生命换来的今天昂首诘问:

  我们当年那些梦想实现了吗?

  人民当家做主了吗?

  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吗?

  还有贪官污吏吗?

  还有人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吗?

  我们还在受外国人的欺辱吗?

  中国人真正的站起来了吗?

  我们的党还记得我们对人民的承诺吗?

  还有纠正错误的勇气吗?

  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还有人站出来吗?

  还有人像我们一样,愿意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