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纪念毛主席重上井冈上60周年

作者:付欣宇 2025-05-21 345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到达井冈山,并在井冈山停留到5月29日,共计七天。这段时间内,他参观了黄洋界、茅坪、茨坪等革命旧址,会见当地群众和老红军战士,并与相关人员作了多次谈话。

  屈指算来,已有60年了。毛主席此次重访井冈山不仅是对革命岁月的追忆,也反映了毛主席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思考,成为研究其晚年思想的重要节点。这次重访是毛主席自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的首次重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纪念毛主席重上井冈上60周年

  1927年9月,毛主席在浏阳一带发动秋收起义,失败后,向茶陵一带撤退,而后向井冈山进军。1928年毛主席在井冈山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两层简陋的小砖房里里(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人称之为八角楼),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分析了红色中国的发生和存在的原因,预言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

  1927年,秋风萧瑟。罗霄山脉中段的重峦叠嶂,迎接了年轻的毛主席率领的工农子弟兵。从此,这里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燃起了中国的星星之火。久别之后,1965年5月,江南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际,毛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之时“千里来寻故地”,井冈山一身新妆,再一次迎接了久别的故人。彼时的毛主席,怎能不心潮激荡,欣然命笔?于是,一篇壮丽的新词横空出世。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首句破空而来,气魄非凡,意境开阔。以起笔突兀造成气势,“其妙在笔未到而气已吞”,是历代才思高超的诗人常用的笔法。苏轼《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写江山的壮美,人物的风流。辛弃疾《沁园春》的“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是写山势的奇崛。而毛主席则是写革命者意志的高旷。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20年代。风华正茂、胸怀奇志的毛主席独立橘子洲头,有感于“万类霜天竞自由”,击水赋词。三年后,在井冈山八角楼上著文论证中国的红色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存在,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其后将近20年的光辉岁月里,经历了多少次艰难险阻流血牺牲。然而,任何困厄能未能动摇他的坚强信心。此次,他以超过70岁的高龄再次登上井冈山。他的凌云之志已非昔日,升华到更高的意境。此刻的“凌云志”更加巍峨、更加崇高。

  看遍山黄莺呖呖,高山流水,蜿蜒的高路,盘山绕岭,直入白云深处……好一片生气蓬勃、活力充溢的新世界!当年在“敌军围困千万重”的战争环境里,终日见的是炮火,想的是工农红军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次重来,已天地翻覆,看到井冈山“旧貌换新颜”,能不欣慰?“高路入云端”一句,诗意雄深壮美,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而且还隐喻着“无限风光有险峰”,更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前途的忧思!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短短三句,凝练有力,铿锵有声。诗人面对神州大地的风雷滚滚、旌旗猎猎,思绪如潮。回想当初红旗插上井冈山头,由于这块红色根据地经常处于包围之中,不断遭到敌人进犯,队伍中曾经发生过“红旗到底打多久”的悲观论调。然而,斗争的实践回答了这种论调。在毛主席的诗词里也到处可以找到红旗的战斗风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风卷红旗如画”、“不周山下红旗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从中国南方打到北方,打遍全中国,打断了中国人民身上的铁链,打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井冈山红旗化为五星红旗,代表着新生的中国迎风招展于世界众旗于林。从井冈山到天安门,是一条胜利的道路,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一条艰苦而曲折的道路。毛主席在一首词的自注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中国革命的整个历程也是这样的。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两句看似寻常却奇崛。38年,弹指而过,革命胜利了。但是,胜利来之不易,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道路之漫长,斗争之艰苦,牺牲之惨烈。路漫漫其修远兮,革命道路还将上下而求索。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毛主席以政治家的豪迈气魄,以诗人的浪漫主义之笔触,写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凌云壮志。李白有诗“欲上青天揽明月”,这里是“可上九天揽月”,一字之改,意境全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主席把普通的谚语巧妙地改造成一则含义深邃的格言,作为全词的结尾,使这首词升华到了更高的高度,从而加强了词的思想性艺术魅力。历史已经证明并仍将证明,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一切的胜利和成功,都属于胸怀凌云壮志而又肯于登攀的人民。

  全词有如一部交响曲,前部舒缓,后部激越。随着词调的进展,境界不断开阔,意义不断加深,声调逐步升高,结尾达到高潮,訇然震响,余音绕梁,引人深思。

  以井冈山为题的词,毛主席写了三首。除却上面这首以外,还有两首: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念奴娇·井冈山 1965年5月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革命老区井冈山,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沉淀,在毛主席的心目中有着浓厚的情结。那是革命事业的发源地,那是毛主席心心念念的初衷。

  毛主席为什么“千里来寻故地”?我曾读过历史学家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一书。她用两年多的时间,追踪着毛主席当年重上井冈山之路,访问了近百名的亲历者和知情者,她用全新的视角,写出了全新的主题:毛泽东是在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探寻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就在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次年——1966年,他发动了那场运动。因此,书名前冠以大大的“前奏”二字。

  毛主席在井冈山上和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谈话,读来发人深省: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沿途同两省负责人回顾井冈山斗争历史,强调要继承发扬党领导创造的井冈山斗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当时,江西省委工作人员感到苏共中央领导层发生的事件离中国很远。毛主席则说,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

  读了这些话,再来读毛主席的词,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毛主席真是料事如神啊!四十九年过去了,一切都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三农问题、私有制死而复活、以美为首帝国主义的围堵、广大人民的生存处境……毛主席的每一项战略布署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通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的。尽管当时领略毛主席思想的人甚为鲜少,但毛主席不惜与昔日战友决裂,不惜冒着粉身碎骨的逆势,也要背水一战。因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因为毛主席谋的是“千秋大业”,谋的是“烈士的鲜血会不会白流”?

  毛主席的这番壮举,完成了他作为人类阶级终结者的巨人,把三皇五帝、唐宗宋祖远远甩在了历史的尘埃,成就了他作为五千年有文明史以来,成为最伟大的人物。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是毛主席的谆谆告诫,也是毛主席晚年竭尽洪荒之力要阻止的。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不听毛主席的话,将无路可走……

  付欣宇1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喜欢作者

  阅读26

  ​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