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起熊:理解与反抗——读《雷雨》有感
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想要传达的“哀静”的心情——我是有些害怕再次翻开《雷雨》的。最恐怖的还不是书中的阴森,而是通过这剧本,发现这阴森弥漫在现实中的整个人间。
残忍的命运,无效的自救与反抗,用幻想织就的好心,作恶者的心安理得与无耻,不同阶级的隔膜乃至人与人的隔膜——序幕里提到的巴赫音乐,仿佛在整部剧里低沉地响着。或多或少,好像每个人物都是有罪的、至少是有过错的,让旁观者只得无奈地跟着背景音乐咂摸那深远的悲悯,在“Blessed is he who comes in the name of the Lord(有福了,那奉主名而来的人)”的乐声中没有根据地期待着欢快的希望能降临。尽管尾声里有新生,但不再挂念过去的新生,又更衬出那无可改变的悲剧性。
不过,反抗之无效固然是遗憾的,但反抗本身,却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放弃反抗,就是不再做人。活人总还是要反抗的,总还有活着的西西弗斯与堂吉诃德。曹禺之创作《雷雨》,也未尝不是一种反抗的形式。
要成为真心实意的反抗者,就必须直面《雷雨》所揭示的恐怖,“绝望中斗争”。明确了反抗的必要性,就要研究如何反抗才能更有效了,关键在自觉觉人。在历史大潮来临之前,在找到一定之法之前,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群众的发展是不能命令的。这种发展受到群众生活条件的发展的制约,因而是逐步前进的。”在这句话和《雷雨》的发表以后,人间已经几度沧桑了。改变每一个当下,都是在改写历史,所以,对于反抗者来说,现实本身包含着无尽的可能,无穷的魅力。
2025年5月11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