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对长征有功的地方——吴起镇

作者:邵建忠 2025-10-16 163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说到长征的胜利,自然就使我们想起了那些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想到了吴起镇这个英雄的地方。因为它以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名扬天下,更以一曲《长征组歌》的大合唱音乐感动了无数的人,使人们对它敬仰和向往也因此永远地记住了它,让我们随着这雄壮激昂的大合唱音乐走进这个传奇的地方,去亲近和了解它。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每当我们听到这首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大合唱音乐旋律时,就会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曲《到吴起镇》,是亲历了长征的肖华将军笔下的《长征组歌》中的一段。由于他目睹了人民群众欢迎中央红军到吴起镇的场景,并深深地被感染,所以才写出了这样如此感人至深的歌词。整个《长征组歌》共有十段,他专门用一段来写吴起镇,这就是第八段《到吴起镇》,足以说明吴起镇对于长征胜利的重要作用。这曲不仅唱出了红军战士到家后激动欢快喜悦的心情,也唱出了吴起镇人民热烈欢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感人情景,从而使全国人民因此知道了吴起镇这个长征的落脚点,让这个不知名的陕北小镇从此一下子名扬四海,家喻户晓。

      《长征组歌》是为纪念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在1965年由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首演的一个大合唱曲目,它以全景的舞台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及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在排演的过程中,得到了周恩来贺龙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演出大获成功,轰动全国,也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赞扬,至今传唱不息,已成为了永久的红色经典。1975年,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长征组歌》还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在全国公映,成为了人人会唱的红色歌曲。这部大气恢弘的大合唱,讴歌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离开江西瑞金到陕北吴起镇至三大主力红军的大会师,把艰苦卓绝的长征,尤其是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历尽千难万险,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终于到达陕北的一幕展现了出来,让观众通过这种艺术形式真切直观的感受和了解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无疑是一部歌颂我们党和红军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

      吴起镇是陕北的一个普通的村镇,1935年时属于赤安县(今志丹县),全县有六区一乡,吴起镇归一乡管辖。相传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时,惠及了当地百姓,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将该镇改名为吴起镇。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其设为了县,由原靖边、定边、志丹和甘肃庆阳等县的部分地区组成,面积三千七百多平方公里,位于延安市的西北部。

      在历史上,由于历朝历代官府对人民的剥削,使得陕北也和全国一样,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不仅对老百姓加重赋税更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揭竿而起,拿起刀枪起来造反。在刘志丹等的领导下,陕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闹红”运动,打土豪分天地,吴起镇也成为了苏区的一部分,建立起了区、乡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

      10月的陕北大地,已经有了些寒意。1935年10月19日毛主席和党中央率领的中央红军经过千难万险和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吴起镇,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顿时让这个小镇没有了寒意而变得热闹了起来。吴起镇人民欢欣鼓舞,像迎接亲人一样欢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热腾腾的油糕摆上了桌,滚滚的米酒捧給亲人喝,围定亲人热炕上坐,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整个镇子沉浸在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老百姓不但盛情招待红军,还腾出自己家里最好的窑洞给红军住。周边村子的群众在得知中央红军到吴起镇后,也在乡、村干部的组织带领下,筹粮筹物,支援红军。仅仅一天的时间,就筹足了大量的粮食和猪羊,21日,各乡群众便从四面八方,牵驴拉马,络绎不绝地给中央红军送来粮食、肉类和蔬菜等。吴起镇周围三个乡共送来小米、荞面两万八千斤,猪五十多头,羊两百七十余只,红军都给群众付了钱。人民群众的真诚和热情,使得上至中央领导人,下到每个红军战士,都真切感受到了又回到了家的感觉。“延安五老”的林伯渠更是写诗兴大发,他在《初抵吴起镇》一诗中写到:“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岐。”。陆定一和贾拓夫也合编了《长征歌》:“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二万里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救中国。”。对初到陕北的美好记忆,谢觉哉也在1944年《追赋》一诗中写到:板桥诗有“天明始觉满身爽”句,忆一九三五年初到吴起镇,宿麦地甚暖,天明见霜满衾,追赋。“露天麦地覆棉裳,铁杖为桩系马缰。稳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回忆赞美了初到吴起镇的情景。

      毛主席由于日理万机忙于军务等,致使到了下午四点多钟,他才和周副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陆续抵达吴起镇,尽管他们也兴奋不已,但无暇和群众一切庆祝联欢。毛主席到了住处之后,顾不上一天行军的疲劳,立即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先派人把乡干部和有关人员找来,向他们了解当地党组织、苏维埃政府、游击队的情况,询问了附近一带有没有地主武装和“土围子”,离吴起镇有多远等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他随之致电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部队消灭之。”彭德怀立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进行了兵力部署,一举扫清了吴起镇外围的地主武装。稍后,走在长征队伍最后面部队的侦查员又给毛主席送来了情报,说有三个团的国民党军骑兵正在向吴起镇方向尾追而来,他们不敢大胆冒进,害怕被红军聚歼,所以走走停停,和红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预计后天可到吴起镇。根据这个情况,毛主席再次致电彭德怀,要他次日务必赶到吴起镇,商讨打敌骑兵的行动计划。20日上午,毛主席先找来游击队长张明科,了解当地游击队的情况,询问游击队与苏维埃政府及群众的关系,毛主席说:我们军队和群众是鱼水关系,和群众关系搞好了,群众就拥护你,你才能存在,苏区才能扩大。中央红军由南方到北方的目的就是抗日,我们将来要到抗日前线,但不能没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我们要搞好这块根据地。昨天,我们中央几个同志开了一个会,研究我们进入到陕甘苏区,是给陕甘苏区带来胜利呢,还是带进害,大家一致意见是只能带进胜利,绝不能带进害。因此,决定在吴起镇以西打一个仗,把追随的骑兵一部分消灭掉,一部分打回去,这样它就再不敢来了。你们游击队战士对这里地形熟,让战士给主力红军带路,一来你们能学习打仗的方法,二来你们可以把缴获的武器拿一些回去武装自己和赤卫队。毛主席又问到:刘志丹同志现在哪里活动,你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么,张明科说刘志丹被关押起来了,毛主席立刻站起来问,为什么,什么时间关押的,张明科回答:关起来几个月了,为什么关押我不知道。周副主席便问:现押在什么地方,张明科说,听说押在瓦窑堡,共关了几百人。毛主席又问,谁知道更详细的情况,张明科说只有红二十六军骑兵团政委龚逢春知道详细情况,毛主席问,他在哪里,能找到么,张明科说,行!毛主席问,你什么时候能把他找来,张明科说,明天找不来,后天一定找来。周副主席说,你现在就骑马快去找好么。张明科告辞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后,便马不停蹄地去找龚逢春,第二天就找到了龚逢春,当张明科把一切情况告诉了他后,龚逢春便立即骑马前往吴起镇去见毛主席,他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根据地肃反的情况,揭露了王明机会主义路线所造成的恶果,毛主席、周副主席等听后极为愤怒,毛主席说这是疯狂病,并立即派王首道、贾拓夫代表中央去瓦窑堡,一刻都不要停去瓦窑堡接管由左倾路线控制的保卫局。之后,又成立了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委员会,专门处理肃反工作。

      在派人去处理肃反问题之后,20日晚,毛主席又与彭德怀同陕甘支队第一总队负责人一起研究制定消灭国民党军骑兵的计划,毛主席明确指出,必须打退追敌,不能拖着尾巴进根据地,在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后,又对主要指挥员作了战前动员,反复强调了打好这一仗的意义,要把打好结束长征的这最后一仗“切尾巴”战役,作为给苏区人民的一份礼物。待一切布置完毕后,毛主席才去休息。他在休息了几个小时之后,21日凌晨4时半,天还未亮,便不顾寒冷,在警卫员的陪同下登上了洛河以西的平台山,来到设在一棵杜梨树下的指挥所。他并不是要亲自指挥战斗,而是要在此睡觉,并告诉警卫员,山下有彭老总在指挥,这里没有我什么事了,战斗打响后不要叫他,等枪声停了再叫他。7时左右,敌人进入了红军的伏击圈,战斗打响了,红军采取分块包割,相机包围的战术,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把国民党的骑兵分别包围在二道川的塔儿湾、平台山,头道川的杨城子、柳树梁、燕山梁一带,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消灭了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骑兵团、击溃第三十二师和三十六师两个骑兵团,缴获战马近千匹及大量武器弹药。由于彭大将军指挥有方,切尾巴战役大获全胜,把敌人挡在了根据地之外,巩固了苏区,毛主席高度评价了这次作战,使得他诗兴大发,写下了“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赞扬了彭德怀同志,彭大将军的称谓便由此而来。为纪念这次战役,当地人民便把毛主席指挥所的所在地平台山,改名为胜利山。

      根据地对于红军来说至关重要。毛主席曾套用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比喻根据地建设与红军发展的关系,并形象地解释说:人不能老是走着、站着,也得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就靠屁股,根据地就是人的屁股。苏区就是我们红军的根据地。我们要在这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的桥头堡,并依此推动全国的抗日运动。但是,陕北苏区的情况却不乐观,整个陕北苏区还在搞肃反。红军长征的目的就是要北上抗日,蒋介石非但不让共产党和红军抗日,更不给红军有立足之地。难道我们的同志也不给红军一个立足之地?一年来,我们战胜了蒋介石的追剿,历尽艰辛终于有了一个新家,这个新家对我们红军来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和重要。当下,如果不立即制止肃反,党中央在陕北就无立足之地。

      中央处理肃反问题的时间跨度较大,始于吴起镇结束于直罗镇。毛主席始终关注着陕北的肃反,在毛主席自10月30日离开吴起镇到了甘泉县下寺湾后的11月3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听取肃反负责人的汇报时指出:我们刚刚到陕北,仅了解到一些情况,但我看到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很高,懂得许多革命道理,陕北红军的战斗力很强,苏维埃政权能巩固地坚持下来,我相信创造这块根据地的同志是党的好干部。会议果断决定: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所逮捕的干部交给中央处理。毛主席还特意叮嘱王首道:“杀头不能像割韭菜那样,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了革命的同志,那就是犯罪的行为。左倾错误路线在江西苏区、鄂豫皖苏区搞的肃反,错杀了我们多少好同志,大家要切记这一点,一定要慎重处理。”

      直罗镇战役结束之后,毛主席从前线回到了瓦窑堡,又一次听取了王首道等五人小组关于肃反的情况汇报,再次严肃的指出:“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是疯狂被,应予立即释放。”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所有受到逮捕和迫害的同志都被解救了出来,这些被解救出来的同志,个个激动不已,泪流满面,感激毛主席和党中央救了他们,救了陕北红军。毛主席说:是中央救了陕北,也是陕北救了中央。如果不是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我们仅存的这块根据地就可能被葬送掉,中央红军没有落脚点,中国革命就是另一番状况了。1942年冬,任弼时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上曾感慨的说:“如果中央晚来一步,或者是遵义会议以前的中央来到陕北的话,那么,全国仅仅剩下的十分之一的苏区--陕北苏区怕是会损失了的。”。

       说完了这段肃反插曲,让我们再次回到吴起镇。

      10月22日,党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毛主席作了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并作结论。他指出: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了二千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全国革命总指挥部到这里,也成为反革命进攻的中心。但切尾巴战役之后敌人对于我们的追击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陕、甘、晋三省是发展的主要区域,现在以吴起镇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后向南,在黄河结冰后可向东。我们要极大地注意同西北同志的关系,应以快乐高兴的态度和他们见面。当前世界革命进到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到处冲突。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华北,反帝运动高涨,反帝革命在全国酝酿,陕北群众急需革命,这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他在结论中指出:结束一年的长途行军,开始了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是目前部队的中心工作。要加强白区工作,作好白军工作和游击工作的配合。要尊重地方群众的意见,不要自高自大。要动员群众主要依靠地方工作,不依靠他们没有办法。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在随后的几天里,毛主席会见了十五军团前来联系的同志,并写信给徐海东、程子华,要求他们搞好与陕北同志及群众的关系。10月25日,毛主席出席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并作报告,他指出:(一)我们胜利地到达目的地。(二)面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三)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军事、政治教育,争取群众,扩大红军,充实被服,做好过冬的问题。10月27日,毛主席又出席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他在发言中指出:我们经过长征部队减员,队伍虽小,但它是将来发展的基础。现在环境改变,二万里完结,将来再不会有二万里,不要有思想包袱,应当向干部解释发展的前途。为了使党中央能够全方位开展工作,会议还确定了常委分工: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博古负责苏维埃工作,周恩来负责中央组织局和后方军事工作。10月28日,毛主席又同彭德怀、林伯渠一起商讨解决部队过冬被服、药品、无线电器材等问题,决定在凤凰镇设立采办处。10月29日,中央红军发布《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指出:陕甘支队经过二万余里的长征,与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号炮,它将为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大局面、赤化全中国打下巩固的基础。10月30日,毛主席和彭德怀率领中央红军离开了在此居住了十一天的吴起镇,前往甘泉县下寺湾,结束了在吴起镇的行程。这十一天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工作最为紧张繁忙但也是最为高兴的日子。

      毛主席和党中央到吴起镇,歼灭了尾追的国民党骑兵及外围地主武装,标志着一年多坚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党中央派人接管了由左倾路线控制的保卫局,标志着对左倾错误路线的肃反得以纠正和制止。没有这关键的两步,党中央就没有立足之地,这唯一一块没有被左倾路线丢失的根据地就可能被丢失,就不会有之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

      从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踏入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一般被称为延安时期,正如毛主席所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党成熟的标志。今年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90周年,尽管我们国家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将会永远铭记这个对革命有功的地方——吴起镇。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