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什么还在“靠天吃饭”?
龟裂的土地上,焦渴的作物在烈日下低垂;阴雨连天,即将收获的庄稼却淹没在泥泞中。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交替,更是千千万万农民年复一年面临的现实困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何农业生产依然难以摆脱“风调雨顺则仓廪实,旱涝交替则生计艰”的循环?答案远非“自然条件限制”这般简单。
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模式,使农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显得势单力薄。 当每个家庭困守在零碎的土地上,他们既无力兴建完善的水利设施,也难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这种沿袭千年的生产方式,将农民牢牢禁锢在“听天由命”的境地。表面上,他们是自然变化的承受者;实质上,他们是落后生产关系的囚徒。
市场经济中的盲目性让农民又陷入“丰收也忧,歉收也愁”的怪圈。在缺乏有效计划调节的背景下,农民只能依据当前市场价格作出生产决策。一旦风调雨顺带来丰收,供给过剩往往导致价格暴跌,“谷贱伤农”的悲剧便如期上演。相反,当灾害导致减产,虽有高价却无物可售。这种周而复始的波动,正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直接体现。
资本在农业领域的运作方式加剧了农民的脆弱性。 从种子、化肥的采购到农产品的销售,资本通过掌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不断汲取着农业生产中的剩余价值。即便在收成尚可的年份,农民的实际收益也往往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侵蚀。这种隐形的剥夺,使得农民难以积累足够的资本进行再生产投资,从而陷入持续依赖传统耕作方式的困境。
因此,农民之所以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在于分散的生产方式、盲目的市场调节和资本的隐性剥夺共同构成的结构性枷锁。 要打破这种困境,仅仅依靠技术进步或个别补贴政策是远远不够的。
破局的关键在于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将分散的土地与劳动者联合起来,走集体化、合作化道路,才能汇聚个体微薄之力,形成改造自然、抵御风险的强大力量。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现代化水利设施,发展科技农业,实现生产过程的计划调节,方能从根本上扭转“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这不仅是对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将农民从资本奴役中解放出来的必由之路。
当农民从孤立的个体生产者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有组织力量,当农业生产从盲目追逐市场信号转向有计划、有调节的发展轨道,农民才能真正从“天的囚徒”转变为自然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不仅是对千年农耕困境的超越,更是迈向更先进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在这条道路上,每一次集体力量的凝聚,都是对旧有生产关系的超越,都是在为人的全面解放铺设基石。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