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都是故事,唯独没有人!

作者:有竹不倒 2025-10-10 429

  放假那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些和广西水灾有关的内容,然后去热搜里找了找,没有半点踪迹。但如果你特意去搜,是能看到相关爆料的。

  可几年前,这种消息还会上热搜,会有人议论,洪水给当地人带来了什么,尤其给当地的农民、普通人带来了什么。不仅是字面上的满目疮痍,还有各方面的损失,门面、装修、货物、汽车、家具、牲畜、庄稼地……所有你能想到的。

  人们对那些真实的画面或嗟叹、或无奈、或愤怒、或无以言表。但总之,人们会看到那些细节,关注并在意。

  现在呢,情况似乎发生了些变化。

  老生常谈的原因咱就不提了,被删掉了,看多了麻木了这些。是否还有其他的,比如价值观的争议与撕裂,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破碎,包括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

  似乎就是这样,经常在网络上争吵,为一点“基本逻辑”吵的面红耳赤,恨不得至死方休。可实际上,那只是最基本的一点人性和价值观,是支持发起战争的还是支持反抗的,是把父母家人放第一位还是把那些子虚乌有的宏大利益放第一位,什么是正能量什么又是负能量……为这些本不值得多纠结的事情,疯狂对立攻击。于是乎,同类人之间因为价值观的出入,连带着同情心,也慢慢削减。

  今天晚上热搜上也有个类似的事情:单亲家庭,7岁女孩中秋节到同学家玩,原本答应会去接她的父亲一直没去接她,两天后发现其父亲已在家中离世。

  这毫无疑问是人间惨剧,可纵观评论区以及大量前排词条的内容,可谓一言难尽。都在说原生家庭和小女孩的不幸,鲜有人提到那个在出租房里悄然离世的父亲。

  他仿佛一粒尘埃,微不足道,无人问津。

  我不懂,再怎么关注本质,也得先看见已经发生的事实,以及事实中最悲剧的人吧?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长期纵容甚至带头搞男女对立的话题,所衍生的一点反向效果?是不是长时间对底层艰难的漠视,以及动辄就“不信谣不传谣”带来的缄默。

  而且报道里有个细节,媒体一笔带过,网友们也似乎懒得在意。原报道内容:同学家人报警后,警方也无法联系上其父亲,直到两天后,同学家人带着民警到女孩家打开房门时,才发现其父亲已在家中离世。

  如果我没理解错,意思应该是7岁女孩中秋节当天到同学家玩,她的父亲表示当天会接她回去。但是迟迟没来,同学家人报警。可为什么“直到两天后,同学家人带着民警到女孩家去……”

  如果报警当天去看看出租房里什么情况,会不会还有救。

  当然,这样的“可能”、“会不会”,更无人在意了。

  我觉得这两年,我们所关注的话题、内容,在经历一个极速的滑坡。每天新闻里热搜里,更多是什么大家心里有数,一部新的网剧恨不得每个桥段都要上一遍热搜榜;几个娱乐圈明星更是反复刷榜,今天唱了首什么歌,明天去哪里吃了顿饭;另外还有一些无聊甚至虚假的国际话题,三天两头引人高潮。今天胡塞武装暴打美国,明天一个俄罗斯军人单枪匹马打五个乌克兰小丑……这是真的,今天还有媒体在冷兵器时代宣传俄罗斯“骑兵”的骁勇,没错,他们骑马上战场。

  热闹永远在上头,沉默永远在底下。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看似只关乎个人、底层的话题呢?始终游离在热搜之外,不在报道之中。这是最诡异之处,人们看似开始热爱风花雪月,而不是倾听;热爱立场,而不是真相。洪水可以被掩埋,个体可以被略过,一个父亲的死也能被算法埋进“无关内容”。

  也许真正的灾难,不只是洪水漫过屋檐,还有对个体和同类人关注的内心,被一点点冲刷殆尽。如此,当所有人都只盯着荧幕上闪光的名字时,真正的生活是否会在暗处悄悄腐烂。

  我想起有个波兰人米沃什说过的一句话,“当我们选择不去看,黑暗就会以光明的名义降临。”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