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为地主阶级翻案,向资本主义复辟递交投名状
莫言的《生死疲劳》自问世以来,因其对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颠覆性叙事,引发了广泛争议。这部以地主西门闹六道轮回为主线的小说,表面上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解构历史,实则暗含对地主阶级的悲情重塑与对革命合法性的系统性否定。本文将从历史叙事重构、阶级立场偏移、意识形态渗透三个维度,剖析这部作品如何成为“为地主阶级翻案,向资本主义复辟递交投名状”的文学标本。一、历史叙事的扭曲:从土地革命到“暴力循环”莫言对土地改革的文学重构,本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小说开篇即以地主西门闹被枪决的惨烈场景,将土改塑造为“冤屈与暴力循环”的起点。通过西门闹的畜道轮回视角,莫言刻意放大土改中的个体悲剧,却对封建土地制度下“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土地”的制度性压迫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叙事策略,使土地革命被简化为“强者对弱者的剥夺”,完全遮蔽了其“解放生产力、废除剥削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在《生死疲劳》中,农民被刻画为“愚昧贪婪的暴民”,土改干部则被矮化为“滥用暴力的地痞流氓”。这种角色设定与官方历史叙事形成尖锐对立。正如昆仑策研究院指出的,莫言通过“大善人”西门闹的冤魂叙事,企图引导读者用“观一叶而知秋”的视角否定土改本质。当小说将土地革命等同于“政治和经济上的浩劫”,其本质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翻身作主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彻底否定。二、阶级立场的偏移:从“剥削有理”到“复辟宣言”莫言对地主阶级的悲情化塑造,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阶级立场偏移。在小说中,西门闹被塑造成“勤劳致富、乐善好施”的道德完人,其被枪决被渲染为“莫须有的冤案”。这种叙事策略直接挑战了“地主阶级是剥削压迫农民的统治阶级”这一历史定论。更危险的是,作品通过西门闹转世为畜生的轮回,暗示地主阶级遭受的“不公”具有某种宿命论色彩,为“阶级仇恨消解论”埋下伏笔。小说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同样触目惊心。蓝脸作为“最后的单干户”被塑造成“坚持真理的英雄”,而集体化进程则被描绘成“人性异化的悲剧”。这种叙事不仅否认了合作化运动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抵御自然灾害中的历史作用,更通过“牛被批斗致死”“猪见证大饥荒”等魔幻场景,将社会主义建设妖魔化为“反人性的暴力实验”。当莫言借西门闹之口宣称“革命就是冤冤相报的暴力循环”,其本质是在为资本主义复辟提供历史合法性依据。
三、意识形态的渗透:从“历史虚无”到“价值颠覆”《生死疲劳》的深层危机,在于其通过文学想象重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莫言采用“六道轮回”的魔幻框架,将土地革命解构为“没有进步的永恒荒诞”,这种叙事策略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实践。当小说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等同于“胡汉三式的改朝换代”,其潜台词是否认革命改变社会性质的进步意义,进而为“资本主义永恒论”张目。在价值观层面,作品通过“动物视角”实施意识形态渗透。驴眼看批斗会“不过是猴子耍戏”,狗鼻嗅改革“混着铜臭与荷尔蒙”,这种将重大历史事件降维为生物本能的叙事,彻底消解了革命的价值维度。更值得警惕的是,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词中直言作品“对50年来的宣传进行修正”,其自我标榜的“价值观重塑”实则是向西方意识形态递交的“投名状”。结语: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辩证《生死疲劳》的争议本质是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诚然,文学创作需要艺术虚构,但当这种虚构导致对历史本质的系统性歪曲时,其正当性便值得质疑。莫言通过魔幻叙事解构土地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本质上是在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战”。这种以“文学创新”为名、行“历史虚无”之实的创作倾向,不仅背离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更可能动摇人民群众对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我们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筑牢防线,坚定捍卫社会主义的信心与决心,将反击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进行到底。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