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为什么全球500强企业中没有生态农业企业

作者:蒋高明 2025-10-05 441

  这里定义的生态农业企业是这样的企业,其在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地膜、激素、除草剂、转基因种子、防腐剂、非天然食物添加剂等,所生产食物中没有农药残留,没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污染。

  目前,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中国500强中,都没有一家生态农业企业,即使全国乃至全球的500强的农业企业中,也很难看到生态农业企业的影子。这可从生态农业自身特性、市场环境、行业竞争、企业公益性等角度来分析:

  第一,生态农业自身特性决定了生态农业企业不符合资本利益

  生态农业涉及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从项目规划、土地改良、品种选育、养殖种植到产品产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稳定的生产规模和收益。比如,一些果树可能需要3 - 5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前期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人力,但回报缓慢。相比之下,金融、科技等行业在短时间内可能实现快速扩张和盈利,更容易达到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的规模标准。

  生态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病虫害等)可能对农作物和养殖动物造成严重损害,导致产量下降甚至绝收。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生态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限制了其规模的稳定扩张和持续盈利能力。

  为了保证生态和绿色的标准,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更环保、更安全的生产方式,如使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采用生态养殖模式等。这些方法通常比传统农业的成本更高,而且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包括配套的生态循环设施、环境监测设备等,进一步增加了前期投资和运营成本。

  第二,市场环境因素决定了生态农业产业经营困难重重

  市场认知和接受度有限。虽然消费者对健康、绿色食品的需求在逐渐增加,但整体市场认知和接受程度仍有待提高。部分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高,而生态农产品由于成本较高,价格通常相对较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需求的扩大。

  市场监管和标准不完善。目前生态农业市场缺乏统一、严格的监管和认证标准,导致市场上存在一些假冒伪劣的“生态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信任,也不利于生态农业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和拓展市场。

  第三,行业竞争压力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与传统农业竞争:传统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生产模式和庞大的产业规模,具有成本低、产量大的优势。生态农业企业在与传统农业的竞争中,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这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跨行业竞争:在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中,金融、能源、科技等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行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和快速扩张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生态农业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来自其他行业的巨大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发展和壮大。

  第四,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公益特点,而做公益事业没有经济回报

  生态农业被认为是最大的公益事业,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农村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其一,生态农业的公益性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保护自然资源

  ○ 土壤保育:生态农业采用轮作、间作、绿肥种植等方式,避免了过度单一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消耗。例如,豆类作物与其他农作物轮作,豆类的固氮作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和退化,保护了珍贵的土地资源。

  ○ 水资源保护:生态农业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通过建设水塘、湿地等水利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农业灌溉。同时,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此外,生态农业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危害,保护了水资源的质量。

  维护生态平衡

  ○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为各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模式为昆虫、鸟类、微生物等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例如,在农田中保留一些自然植被区域,为野生生物提供了避难所,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 减少环境污染: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减少了化学合成物质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化肥和农药的减少使用,减少了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其二表现在食品安全层面

  ● 提供健康农产品: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生产出的农产品更加天然、无污染、安全健康。这些农产品富含营养成分,没有农药残留和其他有害物质,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有助于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 增强消费者信心:生态农业通过建立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能够清楚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来源。这种透明化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信心,促进了食品安全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三表现在农村发展层面

  ● 促进农民增收:生态农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产业,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例如,一些生态农业园区将农产品加工成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等,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同时,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城市游客,为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 推动农村就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服务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生态农业强调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建设生态村庄、发展清洁能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农村变得更加整洁、美丽、宜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四表现在社会可持续性层面

  ● 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农业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优化种植结构和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保障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营养,有助于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 促进社会和谐: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参与生态农业体验活动、购买生态农产品等方式,更加了解农村和农业,增强对农村的关注和支持。同时,生态农业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遗憾的是,生态农业企业都上述公益性贡献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生态农业企业做的是政府应该做的事,这些贡献没有货币回报。

  上述几方面的问题都不符合资本的要求,因而目前全球范围内500强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生态农业企业。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蒋高明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