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

作者:之乎者也Q 2025-10-03 273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漫长历程。然而,贯穿于这一历史长河的,不只是科技的进步与制度的演变,更是一场又一场在不同阶级之间展开的斗争。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文明的每一步跃迁,几乎都离不开阶级之间的碰撞与斗争。因此,从根本上讲,一部文明史,也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原本平等的氏族关系逐渐瓦解。奴隶社会取而代之,成为历史的第一次阶级分化。奴隶主掌握土地与劳动力,奴隶沦为生产工具,被剥夺了一切自由与尊严。而奴隶的反抗与斗争,从斯巴达克斯起义到各地奴隶暴动,标志着阶级矛盾的日趋激烈,推动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封建社会同样建立在阶级压迫的基础上。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尽管封建社会较奴隶社会在制度上有所进步,但农民仍被迫承担沉重赋税,忍受苛政。于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黄巾起义到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再到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民众暴动,都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者的有力反击。这些斗争不仅动摇了旧制度的根基,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崛起,而工人阶级成为被雇佣、被剥削的新群体。虽然名义上人人自由平等,但实际上,生产资料的垄断使贫富分化加剧,劳资矛盾激烈。从英国的工人运动到巴黎公社,从十月革命到当代反全球化浪潮,阶级斗争始终没有停歇。这些斗争不仅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也推动了社会保障、劳动权益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当代社会虽然在表面上掩盖了阶级矛盾,但实际上,阶级分化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更加复杂和隐蔽的特征。表面上看,人们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权利,社会结构趋于开放,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底层群体提供了更多话语渠道。然而,在这些“表象平等”背后,是财富和资源的高度集中。全球最富有的少数人掌握了远超过一半的社会财富,而广大劳动群众则在高房价、高教育成本、高医疗费用的重压下艰难求生,代际贫困难以打破,社会流动性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对抗变得更加难以察觉,斗争方式也由直接对抗转为制度博弈与舆论抗争。例如,资本通过控制媒体和平台算法塑造公众意识,进一步淡化阶级意识,转移社会矛盾的焦点。而劳动者的抗争则更多地体现在维权、罢工、网络舆情、社会运动等方面。这种新形式的斗争虽然不像过去那样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手段,但依然体现出劳动者与资本之间在收入分配、工作尊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深刻利益冲突。因此,当代社会的阶级斗争虽然不再以鲜明的对立方式展现,但其本质从未改变。资本的逐利本性与劳动者对公平与尊严的追求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深层动力。在这个背景下,阶级斗争不是结束了,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加隐蔽而广泛的阶段,需要我们以更深刻的洞察力和行动力去面对与回应。

  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乃至今天的社会,每一段文明的进程都伴随着阶级的分化与斗争。正是这些斗争,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此,我们可以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唯有正视这种斗争,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也才能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体系指明方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