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权力”有关系,普通人便会多想一点!
晚上8点多,看了会新闻,有两件事挺值得说一说。
第一件事贵州六盘水某区城管局副局长,长期性侵继女,从9岁性侵到13岁。亲妈知道这件事后,果断报警,目前这位城管局的副局长已经被刑拘。
这一点没什么可多说,无论如何也是一个“强奸罪”跑不掉了。一般是3到10年,若存在多次作案、造成伤害等加重情节,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
那值得提的是什么呢?报道里有这样一句话(原话):付某妻子向水城区公安局刑侦大队报警,付某被刑事拘留,但因为迫于某种压力,付某妻子被迫向警方要求撤案。
其实只要看了原报道,这句突兀的话很明显,网友也会注意到。评论区便有人直接问了这个问题:迫于某种压力撤案,什么压力?
权力两个字,往往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把笔直的法律程序拐出了弯。
说实话,这种事情报道出来了,那么我觉得一个城管局副局长的身份,按不下去。但是会不会因为顾及地方形象,用更隐晦的方式来处理?在我看来,如果是尚未有媒体报道,没有舆论和关注的热度,那么是有可能的。
至于现在嘛,当地警方在记者的电话打过去后也说了,“已经报给巡视组,也不会因为当事人要求撤案就随便撤案。”
换言之,此事该怎么办,就会怎么办,“有任何问题,可以向纪委或公安局反映”。
一点“小曲折”,但应该稍微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城管局副局长”这个身份,这点“小曲折”还会出现吗?或者说,还报道里那句“迫于某种压力,付某妻子被迫向警方要求撤案”还会出现吗?
大概率是不会的。也就是说,很多事情如果不扯上“权力”两个字,压根起不了什么风波。恶不会停下来,但法律正常运行即可。然而一旦和权力挂钩,这个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绊脚石。
于是,此后无论出没出现“绊脚石”,人们总会或多或少的投来一点怀疑的眼光。这是自找的,也是必要的担忧。大家会代入,并充当那个“权力对面的角色”。
第二个事情类似,福建永泰一名男子刘某某,实名举报老家一镇干部涉嫌购田建“别墅”、在城里买房买奥迪车,才30来岁,哪这么多钱?结果就在到“当地相关部门询问调查结果”后回家途中,被派出所民警带走拘留。
怎么说呢,这个刘某某的行为确实有点出格。举报归举报,是隐秘进行的。但他又把对方的家庭地址、车牌发到网上曝光了。
可即便如此,拘留19天也是最顶格的处罚。
我的意思是,这真单纯是因为刘某某出格的行为,所以对他处拘留19天的处罚吗?还是说,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了“权力”,涉及到了镇干部。
这才是很多网民的疑问,因为涉及到了权力,普通人天然便处于弱势的地位。现实和看小说不同,大家潜意识里代入的角色,不是镇干部,而是刘某某。
我也查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刘某某最严重的两个问题,
一是他因为举报镇干部这件事,到当地相关部门“争吵、录像并拒绝拒删、逗留10分钟”;
二是私自通过网络将镇干部的家庭住址及车牌号码发布到微博上。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和42条对其处罚,最高(情节特别严重)可以处15日以上20日以下拘留。
所以直接拘留19天,可以说是“顶格处罚”了。
别看19天是个“有盼头”的数字,但其实已经相当严重。举个例子吧,当初热门了好几天的“亮证姐”,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什么?拘留5天。
19天,接近亮证姐的4倍。
因此其中是否掺杂了“镇干部”的因素?我想这是个说不清的问题。说不清,又和“权力”牵扯上,大家就会担忧、猜疑。
放到那个城管局副局长身上,长达4年对继女的侵害,他会得到顶格处理吗?是3年、10年还是无期甚至更严重的惩罚。
换句话说,这样的质疑,其实更多属于人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和上面的事情一样,普通人代入的是普通人的角色,是那个举报镇干部的刘某某。于是会思考:万一我去举报了他,是不是也会面临这个局面?
虽然说大部分人处在刘某某那个位置,大概率都不会像他一样去举报镇干部。事实上这一点人们自己也很清楚,即便不愿意承认。可一但和权力挂钩,这种对“弹性”担忧的情绪,依旧会如约出现。
这能怪谁,又要怪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