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荒诞的“夜访”

作者:子珩墨 2025-08-22 252

  有时候,最能揭示社会真相的,并不是那些宏伟的口号和光鲜的政绩,而是某个普通人的一次求助、一次视频、一场惊恐。湖南宁远,一桩“缺岗风波”,竟然发展成民警夜访、老人受惊欲饮农药的荒诞剧。它赤裸裸地戳破了一层纸: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又是谁在害怕?

  “8点”与“9点”的魔术这故事的开头再简单不过:8月18日早上,盘先生想去办点事,8点19分到乡政府,却发现大厅空空如也,27个签名格子,只签了5个。他不死心,8点45再转一圈,依旧是“门紧锁、人不见”。如果这是一个普通企业,老板恐怕早该拍桌子。但这不是企业,这是人民的政府,是老百姓口口声声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地方。于是盘先生拍了个视频,发了出来。电话那头,肖姓工作人员最初说:“我们9点上班,不存在迟到。”可问题来了,县里的正式文件明明写着8点。记者一质疑,口径一变:“确实8点上班,只是有人住得远,迟到缺岗。”

  这套话术真是熟得很:先否认,再承认,再找理由,最后象征性通报、罚点小钱了事。

  谁的“震怒”,谁的“恐惧”?本以为到此为止:纪律强调、通报扣款,该交差的交差,该整改的整改。然而两天后,戏剧升级。8月20日晚,4名警察出现在盘先生老家。注意:不是传唤、不是电话,而是“夜访”。此时盘先生不在,家里只有两位老人。“他们一度吓得拿起农药要喝。”盘先生回忆自己赶回家时,看到父母手里握着农药瓶,慌乱中夺下,瓶子摔在地上。——我们得问:谁在害怕?盘先生怕吗?视频是真的,窗口空的、房门锁的,一目了然。怕的,是那些不在岗的干部,怕丢了饭碗、怕问责、怕曝光。于是,用“谈话”吓人,用“权力”堵嘴。可笑又可悲的是,最后最受惊吓的不是干部,而是无辜老人。农药瓶砸碎的声音,才是这场闹剧真正的结尾。

  “谈话”是为了沟通还是噤声?有人会说,警察只是“谈话”,不是威胁。可试问,四个民警夜闯民宅,对一个拍视频的群众,谈什么?在舆论中,这种“谈话”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谁揭了短,谁就要挨“关照”;谁捅了窗户纸,谁就要被“教育”。我们不是反对沟通,但沟通应该在阳光下,而不是夜深人静、不是吓得老人拿农药。如果真心为民,何不在办公室当面公开说明?为何要“曲线”找老人?所谓“谈话”,如果成了打压监督、扼住舆论的工具,那么它就是对法治精神的嘲弄。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盘先生没撒谎,县政府也不得不承认:上班时间是8点,迟到缺岗有,已在研究处理。说明曝光不是造谣,而是实情。问题是:为何实情曝光后,第一反应不是感恩监督,而是上门“谈话”?为何总有人把老百姓当“麻烦制造者”,而不是“问题发现者”?为何我们喊了无数遍“群众路线”,可一到关键时刻,群众成了“麻烦”?老百姓的眼睛很亮,他们看得到窗口空无一人,也看得到谁在夜里上门。别忘了,互联网时代,遮羞布的效果越来越差。今天可以吓住一个盘先生,但明天还会有李先生、王先生、张先生。

  “农药瓶”之外,制度的尴尬县政府回应“在研究中,相关人员可能调离”。可这不是结局,只是又一次官僚惯技:出了事,调离岗位,风头一过,原地复活。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缺岗”需要靠群众曝光?为什么迟到要靠视频震动?为什么夜访的不是督查组,而是民警?这背后是制度尴尬:监督机制缺位、问责流程虚化、权力习惯“向下压”。当一个老人被吓到拿农药,事情已不止是“缺岗”,而是权力对弱者的冷漠。这样的冷漠不改,今天是农药,明天可能是别的悲剧。

  尾声这是一出小小的乡镇闹剧,却映照出权力与群众的微妙关系。曝光缺岗本该是监督,何以变成恐吓?谈话本该是沟通,何以变成夜闯?别让老百姓的监督成了惊恐,别让农药瓶成为舆情的注脚。如果真想“为人民服务”,就请尊重人民,尊重监督,尊重那句最朴素的道理:“人民的政府,理应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在岗。”

      原标题:《曝光政府缺岗后,老人差点喝下农药:一场荒诞的“夜访”》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