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毛主席和斯大林看到了同样的变化,只是没有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斯大林这段话概括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苏联社会主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具体特点。就这一点而言,工人出身并且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斯大林的确不愧是工人阶级的伟大理论家和哲学家。
只是斯大林晚年感觉到了这种变化过程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在新事物通过向旧事物渗透来发展自己和旧事物通过改变自己本性来适应新事物的过程中,虽然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好像是新事物完全取代了旧事物,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旧事物的核心基因并没有得到改变,而是为了生存改变了部分本质和内容存在下来了,如同黑格尔所讲的那样,事物有一级本质、二级本质等等多层本质,苏联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中一些旧事物最深刻的本质,那些最核心的基因并没有改变,而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了,这是后来资本主义复辟的最根本原因。
由于斯大林只是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像后来毛主席那样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变化,所以他越来越不安,越来越忧虑,越来越烦躁,越来越易怒,因此而积郁成疾,最终完全死在了这种情绪上,突发脑梗去世。赫鲁晓夫他们之所以能抓住斯大林这个弱点,对斯大林进行妖魔化,就是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斯大林越来越感觉到人民的政权有可能会丧失而又无能为力,所以在客观上的确是出现了烦躁易怒的特点。这也是后来那些为斯大林翻案的人都在回避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斯大林晚年出现的这个性格特征,完全源自于他对人民的深深厚爱,就像一个父亲晚年看到家庭和子女的悲剧又无能为力所表现出的那种烦躁易怒一样。
后来毛主席虽然和斯大林一样看到了中苏两国社会主义这种量变质变的具体特点,并且利用这个特点完成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完成的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和平改造,特别是完成了对旧知识分子的和平改造,把旧知识分子全部包了下来——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但是,晚年毛主席发现了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的另一个特点,一个斯大林所没有发现的特点,就是黑格尔曾经揭示过的那种虽然事物的初级本质和浅层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是事物的深层本质,事物的核心基因并没有变化,而是借助于新事物的形式完全保留下来了,并且越来越反噬新事物,最终形成“新瓶装老酒”,在新事物的形式下复辟旧事物的内容。晚年毛主席明确指出过这一点,就是新中国“除了所有制变了,一切和旧社会没有了差别”,后悔当年把旧知识分子包了下来,明白了想让这些旧知识分子建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才要建立宏大的无产阶级理论队伍,如果历史多给毛主席一些时间,毛主席完全可以完成这个历史转变,弥补后来造成资本主义复辟的这个历史缺陷。
可惜历史留给毛主席的时间太短太短了,1949年到1966年仅仅17年的时间,要跨越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两场革命,并且要建成资本主义数百年才建成的工业化基础,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伟大历史飞跃和伟大历史转变,可是毛主席却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这个连神话传说中都不敢想象的伟大历史跨越,只要历史哪怕是再给毛主席17年的时间,毛主席完全可以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量变质变的这个新特点,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不仅仅会在20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会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出战胜和改变修正主义的大众民主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挽救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掀起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与21世纪初科技大爆炸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拉开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大幕,实现毛主席“旧貌换新颜”的革命追求。
只是天不假年,中国人民九九八十一难的苦难历程还缺少最后一难,由此整个世界历史被推后了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并且“黄河改道”不再像20世纪那样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逐步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社会历史的全球性转变,实现社会科技革命、社会制度革命和社会意识形态革命这三方面革命的同时进行,大大降低社会变革的成本和代价;而是社会历史进入了另一条发展轨道,就是不再是科技、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同时革命,不再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世界,而是重新回到丛林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时代,如同当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暂时放弃关于政治文明和政治伦理的历史追求——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达到这个伦理和政治文明发展阶段,今天则是人类主动放弃数千年革命所形成的政治文明和政治伦理的主义追求——重新进入到盲目的国家兼并阶段,通过国家兼并实现更大范围的利益统一,在此基础上再解决统一的政治文明和政治伦理等人类终极问题。这就是我们最近所讲的世界进入了“春秋无义战”时代的原因和特点。
总之,世界变了,我们的思想也要改变,跟上变化的时代。绝不能继续用教条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陌生时代。
2025年8月21日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6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