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老百姓的兜肥了谁的口袋,还不够讽刺吗?

作者:竹安 2025-08-19 205

  三千万车站生荒草,老站挤破百姓腰。

  民生二字重千钧,偏成某些人"捞金瓢"!

  这不是荒诞小说的台词,是当下某些地方民生工程的真实写照。

  绥化东城客运站,3600万投资建了十年,最终沦为荒草里的"僵尸楼";

  安徽阜阳"亿元级"文化广场,2020年建成时宣传"市民休闲新地标",如今成了菜贩子的"露天菜场",大理石地砖被踩得发亮,只有角落的公示牌还挂着"民生示范项目"的铜牌;

  湖南某县"扶贫产业园",2021年投2亿建厂房、购设备,结果因招商失败半年停产,机器锈迹斑斑,工人工资至今未结清;

  广东某市"滨江步道",2019年立项承诺"串联5个公园",修了5年只完成1/3,市民吐槽"晨练要绕3公里冤枉路";

  云南某景区"网红玻璃栈道",2022年投3000万打造,开放3个月因安全隐患被封,如今成了野藤攀爬的"废铁架"。

  这些案例像一面面哈哈镜,照出了民生工程的"变形记":钱是从纳税人兜里掏的,项目是打着"便民"旗号建的,结果要么烂在工地当摆设,要么改头换面成盈利场所,唯独没落到老百姓的实处。

  最扎心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账":3600万能修200公里乡村公路,让多少偏远村子的老人不再踩泥巴;

  5000万能建100所乡村幼儿园,让多少留守儿童在家门口上得起学;

  2亿能让10万脱贫户住上安全房,让多少家庭不用再挤漏雨的土坯房——可这些钱,全被"晾"在了工程里、"锁"在了闲置楼里、"吞"进了某些人的腰包里。

  钱的流向?有人说进了"关系户"的账户,有人说喂了"中间商"的胃口,有人说成了"领导"的"政绩基金"。

  不管怎么流,终点都不是该去的地方——该修的路没修通,该建的校没建好,该解的困没解开。

  更可怕的是信任的流失:老百姓不是不理解发展中的困难,是忍不了"承诺时拍胸脯,完工时拍屁股"的糊弄;

  不是反对建工程,是看不得"今天挖沟明天填,后天再挖新沟"的折腾;

  不是心疼钱,是心疼自己的血汗钱被当成"试验品",心疼"等了好几年的好日子"又成了泡影。

  绥化的车站还在荒草里"躺平",阜阳的文化广场还在菜香里"转型",湖南的产业园还在锈迹里"沉默"——这些被钱堆出来的"笑话",哪是简单的"工程问题"?分明是权力对人心的"二次伤害"!

  现在的问题不是"谁该负责",而是"再这么下去,谁来负责"?

  是继续让"新官不理旧账"成了权力的"潜规则"?还是让"民生工程"永远停在"规划图"上?

  是任由"捞钱道具"换个马甲继续横行?还是让每一分钱都晒在阳光下、每一块砖都用在刀刃上?

  记住:每一块烂在地里的砖,都是百姓咬碎的牙;每一片荒草里的车站,都是民心裂开的缝。

  再这么"玩"下去,烂的就不只是工程了——烂的是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烂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是时候了。该把"民生"二字刻进每块砖里、每笔钱里、每个决策里;该让"责任"二字压得那些"甩锅者""蛀虫"喘不过气;

  该让"问责"二字成为悬在权力头顶的剑——谁再敢拿百姓的钱当"唐僧肉",谁再敢把民生工程当"试验田",就让他把吞下去的钱吐出来,把烂掉的工程收拾干净,把丢失的民心找回来!

  因为,老百姓的日子,经不起再"闲置"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