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不想找对象了  

作者:迅捷 2025-06-28 332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现在年轻人不想对象了”(即不愿意谈恋爱或建立传统意义上的亲密关系)这一社会现象,并不是单纯的情感或个人选择问题,而是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1. 资本主义经济压力导致婚恋成本上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年轻人面临沉重的生活与工作压力,如高房价、教育负担、医疗成本等,使得恋爱、结婚、生育成为“奢侈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压榨的结果,资本攫取剩余价值,普通青年难以实现经济独立,更遑论建立家庭。

  2. 恋爱与婚姻的“经济交换性”显化恋爱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资源配置”的过程,例如对方的收入、学历、家庭背景等,反映了商品交换逻辑渗透到私人关系中。这是商品拜物教和金钱逻辑入侵情感领域的体现,体现了资本主义异化效应。

  二、人的异化与社会关系的冷漠化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本质被异化为物的附属物,人失去了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高度竞争与工具理性盛行,人际关系功利化,青年在恋爱中常常感到疲惫、失望、不信任。这种情感冷漠与疏离是异化劳动的延伸,反映了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孤岛化”。

  三、阶级意识变化与主观能动性体现

  1. 婚恋关系不再是“必选项”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特别是女性独立意识、个体权利意识增强,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将“恋爱-结婚”视为人生的必经阶段。这体现了部分青年试图挣脱传统意识形态(即家庭制度、父权制度)束缚的尝试,具有一定的解放性特征。

  2. “躺平”“不婚主义”作为消极反抗形式一些青年选择独身或不婚,是对社会不公、阶级固化的被动回应。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中,这种“消极反抗”虽非革命性的斗争,但也反映了无产阶级在现实矛盾下的觉醒和不满。尽管他们未必有明确的阶级意识,但其行为透露出对现存制度的否定态度。

  四、意识形态作用:资本对爱情的重构

  资本主义通过文化产业、社交媒体、婚恋平台等手段,将爱情商品化、娱乐化,塑造了一种“消费式恋爱”的主流观念。这种意识形态灌输让人们陷入对“完美关系”的幻想,却在现实中遭遇失望,从而导致厌倦或逃避恋爱。

  总结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年轻人不想对象了”并非简单的价值选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意识形态与阶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境遇、结构性压迫和对制度的无声反抗。要真正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深刻地变革社会的经济基础,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实现真正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