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民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

作者:钟之说 2025-05-28 660

  刚刚,看到了《为什么说包产到户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不容置疑?》(今日头条:2025-05-27 11:07·史海趣闻)一文。文章谈到:“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人均收入只有133元,而且90%都是非现金收入,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民公社大集体20年的发展,证明了延续旧有模式解决不了农民生存问题。”

  看到这里,我就想笑。

  一,人民公社时期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农民发展的问题

  人民公社加上之前的高级社二十多年的集体经济时期,我国人口从1956年的6.28亿到1983年达到10.30亿,净增加了4亿人。6、7亿的人口基数,平均每年增加人口达到1500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从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养活10亿多人,是集体经济解决不了生存问题?

  我们再来具体农民的具体情况:农民夫妇两个劳动力,供养一个七、八口之家,负担三、四、五个孩子的家庭是非常普遍的。也就是说,集体经济时期的农民,一家变成二、三家甚至三、四家都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状况是农民处于生存状态还是发展状态?这个时候出现的问题,是农民的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

  假如从1956年到1983年,人口处于不增不减的状态,而我国粮食总产量却从1.92亿吨增长到3.87亿吨,农民还有吃不饱的问题?农民还有收入低的问题吗?

  作者谈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时,忽略了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人民公社时期恰恰是国家处于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的创业时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仅承担着满足全国人民吃穿等生活需要任务,更承担着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提供资金积累及全方位的人力、物力支持和支援的任务;承担着使我国原始的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转变的历史重任。脱离了国家工业化转变这样一个历史背景,脱离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变这一历史背景,脱离了我国人口快速增长这一背景来谈人民公社时期的贫富问题,不是无知就是耍流氓。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是:集体经济时期的我国农业和农村,形成了良好的自我循环状态,人民公社的存在不仅仅使我国农业实现了电力化、水利化、科学化等现代化的阶段性转变,而且进入到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半的资金积累;而人民公社的基础工程所形成巨量价值,如果进行计量核算的话,则有几十万亿人民币之多,对我国农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人民公社时期产生的几亿有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生力军,没有这支生力军,就没有世界工厂,更没有什么改革的人口红利。

  人民公社时期的确存在有问题,但不是农民的生存问题,而农民的发展问题。“人民公社好,就是吃不饱”,那是因为人口增长速度太快,粮食产量增速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到1974年之后人口增速减缓之后,而粮食产量增速加快的情况下,吃不饱的问题也自然缓解并消失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所以贫困,不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得不好,更不是人民公社制度不好,而是因为在国家创业时期,有限的劳动成果在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只能优先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国防事业,先要满足国家发展的基础架构,然后才能通过工业发展来反哺农村,并且农村和农业发展也需要打好基础。

  在整个集体经济时期,我国农业生产从原始的生产状态,先后实现了农村电力化、农业生产水利化、农田种植和管理科学化等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开始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民劳动生产力的主要途径,而发展农村工、副业则是农村和农民致富的关键所在。后来华西村、周家庄和南街村的实际发展过程表明,这后两个发展阶段正是人民公社使农民由创业时期转向收获时期的关键发展阶段。如果延续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或许农民的共同富裕已经变成了现实。

  从集体经济时期的农民生活状态看,从古老的纺纱织布,到剪布做衣服,从点煤油灯到电灯,到看电影,听广播,从没有书读到乡村中小学教育体制的普及,从农村没有医院到大队有卫生室,从听天由命,靠天吃饭,到旱可灌、涝能排的灌排系统的形成,从子女多劳力少到生产队分口粮,帮助家庭渡过难关等等,集体经济使农村形成了适宜普通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国在集体经济时期不仅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而且人均寿命大幅增长,文化教育素质大幅提升。相比之前的农民个体生产方式时期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农村空心村的现象说明当前农民的问题恰恰是生存问题

  现在农村的问题是农民的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你只要算一算你有几亩责任田,一年种下来有多少收入,能不能维持家庭的生活开支,答案就有了。如果说农一代外出打工是因为打工的钱比种田的收入更高,那么,到农二代的打工就是已经是不得已的选择了。因为随着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而粮价涨幅有限,那自己家的那点责任田生产的结果也就本多利少。在这个情况下混个温饱还勉强,但到看病、让孩子上学时那就捉襟见肘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在承包制的农民个体生产难以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的生活需求时,农村劳动力才不得不外出打工。

  什么是农民的生存问题?那就是农民依靠农、副业生产能不能维持自身简单再生产的问题。当农业生产(包括农业、副业等)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开支时,农民的生存问题就发生了。

  在推行承包制改革之后,为什么农民会发生生存问题呢?

  这里的原因不在于分田之后土地碎片化的问题,而是从事个体生产的农户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农民化了大半年时间养大的猪,卖给杀猪斩肉的,大半年以上的辛苦还没有斩肉的两天时间赚的钱多。失去了集体的农民,在参与市场活动时,由于个体的各方面的限制,缺乏议价能力,明显处于劣势。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即使是企业化经营的单位稍有不慎,就有可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翻船,而绝大多数农民本身缺乏市场经营知识和能力,更局限于个体生产在管理能力和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因而,当农民独立面对市场时,败下阵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这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集体经济原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那些本来是为农民服务的单位(如教育、医疗、农技农机服务、供销),在市场化改革之后成为了盈利性企业或单位,他们从为农民服务转变为以农民为对象进行谋利,这一进一出,更是使农民雪上加霜,进一步陷入了困境。

  三,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关系

  对于什么是农民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在上面我们进行了讨论。

  很显然,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是表面上的吃饱穿暧那么简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夫妇两个劳动力如能够抚养两个孩子到成家立业,同时能够使自己的父母老来正常善终,那就说明劳动者处于正常的维持状态。这是正常的生存状态。

  如果夫妇两个劳动力或者难以照顾年迈的老人,或者连两个孩子的成长需要都不能维持,那就说明劳动者自身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这是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出现了问题;反之,如果劳动者可以抚养三、四个孩子,能够有一家变成二、三家的能力,那劳动者就处于明显的发展状态了。

  对于农民来说,决定他们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生产方式。

  我国集体经济时期的农民所以有一家变成二、三家甚至三、四家的发展能力,除了人民公社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体制,社员能够多劳多得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集体经济时期形成了适宜老百姓生存和发展的公共服务环境和生态:

  1,农村中小学教育体制的普及,使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没有压力;

  2,农村医疗卫生教育体制的普及,使农民在看病方面没有压力;

  3,集体经济的五保户制度,使农民养老没有压力;

  4,人民公社的供销、农技、农机、金融、行政、治安等公共服务体制的形成,使农民在平常的生产和生活方面没有压力;

  5,集体经济时期崇尚劳动光荣,把美好生活建立在自己努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的环境的形成,构成了良好的婚姻环境,从而使每个家庭,即使有较多孩子,也没有子女成家方面的压力。

  集体所有制形成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使人人有事做,且多劳多得;以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的服务体制和环境的形成,构成了农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劳动者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让劳动者通过多劳多得的努力满足自己的个体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解决老百姓生存和发展的多方面需要。

  改革之后,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一方面使农民个体独立面对市场,单枪匹马地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又把本来为农民服务的公共产品和项目变成资本逐利方式,随着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则丰年价格大跌,歉收年大涨,种田变得本多利少,当一斤粮食的价格比一瓶水还便宜时,农民也就失去了依靠农业生产生存的基本能力。

  华西村、周家庄和南街村、大寨村的发展过程表明,越是市场经济,越需要依靠集体经济,进行企业化进行,农民才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并农、工、副、商全面发展,农民才可能在新的形势下立足本土,壮大农村经济,形成农民自我发展的良好环境。

  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典型。小岗村在改革之后的发展过程及生产方式变化,事实是为农村发展道路做了最好的注解。真理不是靠说道理让人相信的,只有亲身经历了实践之后,才有切身体悟。只是,在经历了几十年实践之后,再回头走合作化道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些。

  小岗村可供学习的经验是什么呢?一是撞了南墙要回头;二是农村的兴旺和发展需要有好的带头人,要有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党组织。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