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历史上的爱国主义
列寧國家與革命引恩格斯一段話「國家是社會陷入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中的表現,是社會分裂爲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種對立狀况的表現。爲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彼此衝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鬥爭中互相消滅,使社會同歸於盡,於是,一種似乎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似乎可以缓和衝突、使它不致破壞『秩序』的力量,就成爲必要了。這個從社會中產生、駕於社會之上並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列寧指出「這一段話已經十分清楚地表明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的歷史作用及其意義的基本思想。」(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三七四頁)
一般的說,一個民族從氏族、部落、部族逐次發展下來,有它們世世相傳的居住地區。這個地區为居民所有,居民自然是居地的主人。當社會經濟發展到奴隸制度階段的時候,一個階級壓迫別一階級的機關——國家便建立起來了。依照各個機關勢力的大小,在一個部族裏可以成立許多奴隸主的或封建主的大小國家。到了部族變成民族的時候,封建分割的局面爲統一國家所代替。這樣說來,世世相傳的居住地區就成爲居民的祖國,在祖國地區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就成爲剝削階級壓迫勞動居民的機關。部族時期的祖國大於各個國家。統一時期,國家的疆域有時擴大些,有時縮小些,大體上與祖國的地區相符合。
中國道一名稱,早在西周初年,已經用以稱呼華夏族所居住的地區。從歷史記載看來,秦以前,華夏族稱它的祖國爲中國(如左傳成公七年季文子說「中國不振旅」,中國是華夏各國的總稱);秦以後,中國擴大爲當時國境內各族所共稱的祖國。所以中國這一名詞的涵義就是祖國,朝代則是統治階設在各個不同時期所建立的國家的稱號。中國為各族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所共有,但以大多數居民即劳動人民爲主體,朝代則爲某一族主要是漢族統治階級所獨有,以君主(王或皇帝)和他們的朝廷(政府)爲首領。朝代有興有亡,一個替代一個,中國本身則總是存在着並且發展着。
國家建立在祖國的土地和被壓迫階級上面。代表國家的君主和他的朝廷,在表面上似乎是站在社會之上,通常以公正的中間人姿態來緩和兩大敵對階級的衝突,因此也似乎代表了被壓迫階級。在這種情况下,祖國、國家、君主三者常混爲同一的事物,被統治階級區別不清楚,統治階級也未必故意區別不清楚。不過,由於兩大階級性質的不同,在表現愛國思想的具體行動中,自然要顯出它們不同的愛國表現。
衰朽的朝代,殘暴的君主,都是祖國社會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物。農民起義摧毁(不論成與不成)這些障礙物,實際上是愛祖國的一種重要表現。統治階級爲了保護那些障礙物,瘋狂地鎭壓農民起義。他們也自以爲愛國,顯然他們愛的是他們的國家和君主,對祖國說來,他們是祖國的罪人。他們的忠君愛國與起義農民的愛祖國是絲毫沒有共同點的。如果統治階級中個別的人,同情農民起義或參加起義,而且始終其事並無中途叛賣的行爲,那末,他們的動機雖然由於懷才不遇,仕宦失意,但也應該承認他們是祖國的愛護者。
在反抗外族侵略的情况下,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愛國行動,一般都表現爲愛本族的朝代和君主。但其中也有區別。被統治階級在階級壓迫以外又加上民族壓迫,所以反抗是廣泛而持久的。它常常以恢復前朝爲號召,實際意義是借前朝作象徵來恢復祖國。統治階級的利益在於剝削勞動人民,當舊朝代大勢已去,不能保護階級利益的時候,統治階級中人便紛紛投降外族統治者,反過來攻擊舊朝代,鎭壓人民的愛國行動,以求得外族統治者的信任和保護。當然,統治階級中也有一部分人,堅决不投降,採取各種形式。對外族統治者作積極的或消極的反抗。這種反抗基本上是出於對舊朝舊君的忠爱,但和祖國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應該承認他們也是祖國的愛護者。
還有一種愛國的表現。例如夏朝的關龍逢(傳說中有此人,通常和比干並稱),商朝的比干,楚國的屈原,他們敢言直諫,不惜殺身,要求君主改善政治。又如蜀漢的諸葛亮,唐朝的魏徵,他們或鞠躬盡瘁,或犯颜直諫,目的也在改善政治。這兩類人所愛的當然是他們的國家,但對人民是有益的至少是無害的,所以他們也還是愛國者。列寧說「社會主義者並不放棄爭取改良的鬥爭。比如,他們現在也應當在議會內投票贊成對羣衆處境的任何改善,哪怕是不大的改善,贊成增加被破壞地區居民的撫恤金贊成減輕民族壓迫等等」(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向社會主義者第二次代表會議提出的提案,列寧全集,第二十二卷,一六四頁)。應用這個原理到古代史上,凡是對人民多少有些益處的措施,多少對腐朽的現狀有所否定,都應予以適當的評價,但不可爲欺騙手段的改良所蒙蔽。
此外,凡法施於民(創造發明,有利於民),以死勤事(民事),以勞定國(治國安民),能禦大災,能捍大患的人,依據他們對祖國和人民的實際貢獻,都可以稱爲愛國者。
國家是階級壓迫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別一階級的機關。這個本質只有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才能揭示出來。在這以前,人們是不可能認識到的。因此,被統治階級愛祖國也愛及國家和君主,統治階級中某些人愛國家和君主也愛及祖國,只要歸根是有利於祖國和人民,他們的行動都值得尊崇。
這裏再說一說各民族間的關係。在中國,漢族和當時國境內各少數族的共同祖國,就是中國。統治中國的國家,基本上是漢族地主階級所粗織的朝代。這種朝代對内是剝削各族被壓迫階級的工具,對外則是中國事實上的代表者。漢族統治階級殘酷地壓迫國境內少數族(當然也殘酷地壓迫漢族人民),有時候(往往在强盛時)也殘酷地壓迫國境外少數族。形式上似乎是漢族壓迫少數族,實際是漢族統治階級爲了滿足它自己的私利,利用民族名義,挑動漢族人民與少數族人民間的不和,以遂到從中取利的目的。與漢族統治階級同樣,國境外少數族的統治階級,用武力侵入中國,也利用民族名義,挑動本族人民與漢族人民間的不和,以達到統治中國的目的。歷史上所有民族壓迫,本質只是一個民族的統治階級壓迫別一個民族,主要是壓迫別一個民族的勞動人民,藉以增加自己的剝削對象。因爲政府在壓迫別一國或別一族時,是一國或一族的代表者,所以被壓迫的國或族反對這個代表者,同時也就反對它所代表的國或族的人民。這種誤解的發生,是統治階級有意或無意地造成的,而這種誤解的後果,却常常是令人痛心的悲劇。
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內各民族都成了相互敬愛的兄弟民族,各族的祖先也就成了各族的共同祖先——伯祖和叔祖,因此,一族的成就,也是各族的成就,一族的災禍,也是各族的災禍。祖先中一部分是當時的統治階級,他們做壞事,應該得到各族的共同指責,如果他們做出有益於歷史發展的某些好事,那末,也應該得到各族的共同讚許。歷史唯物主義是最公正的標準,歷史上各族統治階級的功過,是可以作出定論的。至於祖先中最大部分的勞動羣衆,在當時,他們是愛護本國的愛國主義者,到了今天,他們的後裔,當然要繼承傳統的愛國主義,並且予以更高度的發揚。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绪言,第六三--六八页)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