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最美好的时代——读丁玲《杜晚香》
前些时,受到广泛关注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二审宣判,面对终审判决,网上争议愈发激烈,在一个以青年人居多的大群里,看到群友们关于“性别对立”、“底层家庭关系”等话题的讨论非常尖锐。昨天看到群里董同学写的《女性解放的核心是阶级解放》,他把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放在社会的阶级属性和生产关系的大前提下讨论,与通常从男女差异和经济背景等角度讨论不同,这文章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前段时间重读女作家丁玲晚年的短篇小说《杜晚香》,杜晚香这个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可爱的、普通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新女性,如同纪实文学般真实,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读者眼里,她是新中国劳动妇女的楷模,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真实写照。
杜晚香出生于甘肃一个贫瘠的农村,五岁丧母,饱受后母虐待,十三岁被包办婚姻远嫁,孤苦瘦弱,但她并没沉溺于苦难,反而“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如一支风沙中攒劲怒放的红杏。正是其具有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土改工作中,杜晚香被组织重点关怀和培养,参加了集训班,好学、积极肯干的她慢慢觉醒和成长,被推选当了村妇女主任,加入了共产党。这时的她感觉自己象鱼在水里一样,自由、安逸,不再是一个孤零零只知道劳动还担心被斥责打骂的女子,仿佛回到孩童时被妈妈抱在怀中的贴心温暖,党和政府这份如母亲般的爱,让她产生了来自心底的集体主义思想,让她乐于每天为村里妇女工作奔忙。
在家人的反对和自己支援边疆建设的决心中,杜晚香历经千山万水来到北大荒与丈夫团聚,这将是她事业的新起点。一路上,杜晚香饱览了祖国的辽阔、雄伟的风光,也看到了无数豪情万丈的援疆勇士,还接触到了两位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年轻女性,在这慢慢接近、熟悉的旅程中她把自己也融进了这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安顿好小家后,看到丈夫每日的忙碌充实,怕掉队又闲不住的晚香找队长要求安排工作,可一时没合适的岗位,她就自己默默地干,她一点点让家属区变了样,赢得了周围人对她的称心。晚香不仅自己干,还带着一群家属干,喂麦粒、整麦堆、晒麦粒,有时还上山伐木、野外割草、取石开渠,在歌声与笑声中,年复一年,杜晚香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来了不平凡的成绩。晚香用行动和胸怀赢得了全体一致推选,她成了队里的、农场的、全垦区的、全省的标兵。杜晚香怀着对集体事业的认同,怀着对党的热爱和感激,将个人完全融入集体,凭着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忘我地投入到北大荒农场建设中。
作者丁玲是在建设北大荒的过程中,在与无数个女性北大荒建设者共同劳动中,被这些优秀的、美丽的女性感动,她拿起笔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美好的精神偶像,通过杜晚香,丁玲老师向读者展现了普通女性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女性如何获得了解放与成长。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杜晚香能成为这样优秀的女性呢?
劳动者公平共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虽然杜晚香幼年时代阴暗而沉重,但她如小草一样坚韧,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力量;在革命胜利后的新的光辉天地中,共产党员杜晚香既为一大家子辛勤劳动,也为村里的妇女工作而奔忙;到了北大荒,“她总是在她遇到的各种各式的人和事物中,显出她宽大的胸怀,“她悄悄地为这个人、为那个人做些她认为应该做的小事”;成了工会的女工干事,她跑遍场部的机关、企业、生产队,与职工家属共同劳动、座谈、解决问题,坚持夜校学习与日俱进。杜晚香随时都在劳动,随时都在享受劳动,她用劳动生产财富,创立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她也和所有劳动者一起公平共享劳动成果。所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能笑吟吟地迎难而上,用劳动和智慧解决集体的问题,大家也热爱这位高尚品德的新型劳动者。
人民群众对劳动女性的关爱。正如杜晚香的发言“我能懂得一点道理,我能有今天,都是因为你们,辛勤劳动的同志们和有理想的人们启发我,鼓励我”,是集体中的好人、好事、好话浸润在她的心灵、血液里,使她根深叶茂,使她能抵抗一切病毒。她用使不完的劲,停不下来的手脚,不计报酬,一心为公,无微不至地关心知识青年……,来默默为集体付出,来帮助身边人战胜困难,实现从“个人觉醒”到“融入人民事业中”。
党对妇女解放事业的支持。在小说里,并没有太多描述党如何培养杜晚香的笔墨,杜晚香仿佛与生俱来的能干和先进性,这恰恰是作者丁玲老师来自心底认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体现。写这篇小说时,丁玲是被开除党籍后主动要求下放到北大荒接受再教育。她在美国访问的演讲中说“如果我不是走到人民中去,不卷入时代的潮流,那么我的文学生命也早就完了。”“一定要能把小圈子的生活丢开,到大天地里去,到部队去当干部,到农民中参加斗争,到工人中去参加建设,到青年中去和他们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感情”,由此可见,不论何时何地,丁玲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党对杜晚香的教育和支持是润物细无声的,党和组织的关怀是晚香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晚香去县上住了三个月训练班后,“的确是的,晚香好像又回到了妈妈怀里似的,现在有人关心她了,照顾她了,对她满怀希望。她像一个在妈妈面前学步的孩子,走一步,望一步,感觉周围都在注视着她,替她使力,鼓舞着她。”,在党的关怀下,她感觉“温暖的春风吹遍了原野,白云在蓝天浮游,山间小路好似康庄大道”。正是她真切感受到党如妈妈般的温暖和力量,让晚香打心眼里愿意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按党的要求,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恩格斯说:“女性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而要达成这一点,又要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在杜晚香成长的那个年代,中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女性杰出代表---“铁姑娘”,女赶马车手,女飞行员、女火车司机、女船长、……,在人民币上还出现了女拖拉机手的身影。在电影中,在文学中,在现实中,打破了传统妇女柔弱形象,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不再是被物化的对象,不再被圈在家庭琐事鸡毛蒜皮中,而成为独立的有平等价值的劳动者,和男性一样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全打破了“男强女弱”的封建传统,形成真正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在家庭中,因为全社会积极推动福利事业,如托儿所、幼儿园、食堂、养老等设施和服务,极大减轻了女性的家务劳动压力,因为参与社会劳动使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完全平等的独立的经济权利,从基础上改变了过去“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模式,党和政府在宣传文化上也积极倡导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家庭中高度平等的夫妻关系。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男女青年追求纯洁的、美好的爱情,男女青年因相爱而结婚,夫妻共同建设美满幸福的家庭,这一切创造了当时极好的婚恋环境。家庭不再是经济属性的单独个体,而是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础单位,那些功利化、物质化的爱情婚姻是遭人非议的,是不光彩的。
八十年代后期,曾经备受尊重的“铁姑娘”的形象被解构,被批评为压制了女性的性别特征、忽略了女性自身的主体性,甚至污蔑为被当时的政府强行包装出来的,批评新中国妇女解放是用阶级叙事遮蔽了性别问题。在《杜晚香》中,作者真实的记录下当时中国女性的生活状况,虽然晚香终日忙于劳动,但依然不失女性的柔美,文中多次描述她的笑容,“人们惊异地望着这个经常只默默微笑着的小女子,更多的人响应她的颤动的歌声,情不自禁地唱起自己熟悉的乡歌来了”,这是多么和谐美妙的劳动场景啊,“铁姑娘”杜晚香是如此的欢快,如此的动情,如此的秀美,如此的投入,没有一丝一毫被迫和作秀的影子。《杜晚香》如一记耳光狠狠地抽了那些妄想解构“铁姑娘”的阴谋家的脸。
这些阴谋家解构“铁姑娘”,是企图让女性沦为资本的工具。当国家、集体、个体之间的链接在市场经济摧枯拉朽的力量中断裂时,广大劳动女性被无情地抛回家庭这个小圈子,再次成为了社会中的孤零零的弱者,很多女性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依附资本。如今,女性被侮辱、被歧视成为常态化,招聘被拒、工资低、被上司或男客户骚扰等等;在家庭中女性也被弱化,家庭主妇、贤妻良母的标签、家暴频出、妻子不得不隐忍丈夫出轨等等;女性不断被物化,风尘女、包二奶、巨额彩礼、骗婚等等现象,直至出现今天的“订婚强奸案”,将普通男女劳动者对立,如今女性劳动者的地位不仅倒退至杜晚香幼年时代,甚至比那个时代还要糟糕。曾经被指望的娘家人---妇联等政府部门几乎成为形式上的援助和维权,失去无产阶级的内核,这些部门只能给予心灵鸡汤让可怜人自我放弃抗争,或者把可怜人推向司法救济的路,盲目走上漫长的司法诉讼却又无法被摆脱被欺凌被压迫的生存困境的死路。
近年来,在西方世界流行的“女权运动”,也被带到了中国,被众多年轻的知识女性所崇尚,事实上“女权运动”只是在精英阶层女性中流行,占大多数的底层的女性劳动者并不能因“女权”让自己脱离苦海,于是将怨气和恨意洒向了假想敌---另一个性别,将矛头错误地投向男性劳动者,完全忘记不论男女劳动者都是同一个战壕的受苦人这个事实,以致错失追究制造苦海的真凶的机会。
大半个世纪后今天的女性,论起在受教育、家庭条件、信息获取等等的物质差异上,比起杜晚香来说甩她一条银河系,但论起精神状态来,当今众多女性是迷茫、虚无、矫情、疑神疑鬼、歇斯底里的病态,深陷物资欲望的泥潭不能自拔,杜晚香却是“如同在深夜发现一团火光似的”,让无数读者心中涌起了无限的希望。时代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呢?
杜晚香之所以能成为女性的杰出代表,是基于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当时的社会尊重崇尚女性劳动者的价值,全体劳动者公平共享劳动成果,全社会对女性劳动者的关爱,统治者对女性劳动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权利的保障。新中国妇女解放是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所以脱离阶级谈性别权利纯粹只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把戏”。“订婚强奸案”,需要讨论的不仅仅是男女当事人的行为,也需要讨论产生这个荒诞事件的社会背景,更需要讨论社会背景的阶级属性和生产关系。只有揪出将普通劳动者推向苦海的凶手,挖出劳动者苦难背后的得利者,将这些阴险的、不劳而获、贪婪的家伙们消灭掉,让所有劳动者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才能真正解决女性的权利,才能彻底实现妇女解放。
如果没有《杜晚香》,如今的青年是无法知晓中国女性曾经从蝼蚁变成了真正的人,曾享受过有尊严的人的快乐,曾为建设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积极奉献自己的劳动价值,可以说《杜晚香》是丁玲老师在半世纪前留给我们中国青年的宝贵遗产。重新回看杜晚香成长的奋斗史,会发现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妇女获得幸福的主要推动力量。未来也许要通过广大的先进的普通劳动者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才能让中国男女青年再次回到“杜晚香时代”,那将是普通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社会,统治者真正关爱保障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互相关爱,那时的年轻人又能无忧无虑地生活,无忧无虑地恋爱,无忧无虑地共同学习,积极为社会共同进步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