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德到这种程度,已经不是讽刺的问题了

作者:竹安 2025-05-09 1156

  规则比赌徒的筹码还轻浮——十年前盖着"永禁摩的"的钢印,如今换个文号就成了"新经济试验田"。

  县城街头,当年被城管踹翻的破摩托,裹上荧光绿平台外衣,摇身化作"智慧出行标杆"。

  五元起步价的温柔刀,割开的是比禁摩令更深的口子。

  李老四的摩托碾过"禁摩"标语时,排气管喷出的黑烟糊住了墙上的举报电话。

  导航将他逼进死胡同,十年前这是他躲抄车的鼠道,如今成了平台计算的"黄金路线"。

  不难想象往后资本设计的罚款的电子音,该比当年警笛更催命。

  手机屏上认证的金标,在月光下泛着尸蜡般的油光。

  资本的漂白厂永远不缺魔术手。

  2016年上海围剿"摩的"时,官媒标题是《向城市顽疾开刀》;

  2025年西南某县引进网约摩托,通稿标题换成《激活县域经济新引擎》。

  同一枚印章,能把断头台刷成凯旋门——当年收缴车辆的停车场,如今挂着平台的"司机之家"灯牌。

  某市档案室的黑色幽默正在发酵:2019年《摩托车非法营运专项整治方案》和2024年《网约摩托管理规程》,签字的是同一批红头笔杆。

  就像中世纪教廷一边焚烧异端一边兜售圣骸,如今换了戏码:嗜血巨兽举着GDP的十字架,把二十年前驱逐的"低端人口",重新钉上算法的刑架。

  滴滴吃人的速度赶不上资本迭代的獠牙。

  当骑手为五块钱订单撞碎颅骨时,CEO正在敲钟仪式上畅谈"企业温度";

  当某县季度交通死亡数破百,平台股价却因"市场渗透率提升"暴涨18%。

  这不是商业博弈,是鬣狗分尸——先用补贴养肥羔羊,再用算法拆骨吸髓,最后用数据要挟擦净血渍。

  摩托车就像是个被资本包养的变色龙。

  二十年前央视镜头里,摩托车是"现代化拦路虎";

  二十年后同样铁骑,被打光成"数字化转型排头兵"。

  魔幻吗?

  某"智慧出行示范镇"的死亡弯道,半年吞噬十四条人命,路口的智能探头却在为资本记账:每具尸体兑换0.005%的市值膨胀。

  子夜的县城如同被剖开的猎物。

  外卖箱里渗漏的酸辣粉,在沥青路上画出带血的KPI曲线。

  骑手头盔的蓝光刺破雾霭,像极了乱葬岗的鬼火——那些被算法抽干的魂魄,正飘向总部大厦的功勋墙,凝成"年度活跃骑手"的鎏金数据。

  最精妙的讽刺藏在政务大厅展柜:当年剪断车锁的液压钳,此刻躺在"新经济成果展"的防弹玻璃里。

  当"科技向善"的射灯照亮收缴的摩托残骸,这场出行革命终于现了原型:不过是把二十年前的脚镣,熔成了元宇宙的项圈。

  肉身不存,但血仍未冷。

  某平台西南总部的水幕墙上,"改变出行方式"的标语冲刷着骑手猝死的新闻。

  资本在财报里把这称为"必要的阵痛",就像十九世纪工厂主把童工断指称作"工业文明的学费"。

  当轰鸣的发动机再次撕裂黎明,我们该看清:

  油门拧到底的,从来不是摩托车,而是资本的饥饿感。

  它吃下政策红利,吐出数据残渣,而普通人都是油箱里的燃料。

  解药或许很简单——把后视镜拆了。

  不必回望禁摩令的荒诞轮回,而是直面眼前的红绿灯:什么时候劳动价值能真正决定方向盘,而非向资本缴纳“过路费”,这场“摩托战争”才有资格被称为进步。

  否则所谓的“出行革命”,不过是把三十年前的铁链,镀上了区块链的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