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军:如果列宁来到当今中国,难逃猛烈抨击
俄国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描写了“耶稣回到人间”的寓言:耶稣再次展现了救民于水火的“神迹”,被老百姓认出来后,就被当权派头子、教会大法官亲自逮捕。大法官向他宣称,教会已取代他的使命,并警告他“永远不要再来”。
如果是列宁来到当今中国呢?
1914年10月,列宁的《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提出了“变现时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行动口号。
列宁的首要依据就是战争的阶级性质。在当时,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左派(社会民主党)领袖们,跟着资产阶级叫喊“保卫祖国”的正当性,为了掩盖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他们以“进攻”或“防御”作为确定战争性质的标准,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事实上,当时的英、法、俄、德、奥等国统治阶级,在战前几十年中试行了掠夺殖民地、侵占别国领土、压迫其他民族、镇压工人运动的帝国主义政策,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政策的继续,因此不管谁先进攻、谁的领土被侵犯,都不能抹杀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列宁揭穿了他们抹杀战争阶级性质的谎言,指出任何战争都是和一定的阶级政策相联系的,必须研究交战国战前的政策、正在导致和已经导致战争的政策,才能找出战争的真正实质,确定对战争的态度。
其次,列宁指出,对“保卫祖国”问题应作具体的分析。在一定条件下,“保卫祖国”战争是合理的、进步的、正义的,例如殖民地、半殖民地向帝国主义宗主国宣战,又例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为保卫革命果实向资产阶级复辟势力发起的战争。但是,当时的左派机会主义者,之所以站在资产阶级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保卫祖国”,是要用阶级合作代替阶级斗争,是由于他们有共同的经济基础:维护工人贵族、官僚和小资产阶级的特权地位。机会主义者要维护他们从垄断资产阶级的高额利润中分得一点油水的“权利”。
因此,列宁对待战争与和平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同革命联系起来。他在战争初期就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口号,号召各交战国的工农兵调转枪口,推翻本国的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和列宁形成鲜明对比的左派机会主义者,之所以成为人民的叛徒,就在于他们完全背弃了革命。
他们不再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而是充斥着工人贵族、小资产阶级同路人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统治者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帮办,成为统治阶级的主要社会支柱;他们不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是成为脱离群众的统治者附属品;他们不是同修正主义进行坚决斗争,而是同修正主义和睦相处,而且用各种方式妄图麻痹群众的革命意识,阻挡社会主义革命的潮流。
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激烈的斗争的列宁,则是要激发群众利用帝国主义战争进行革命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鼓舞他们勇往直前,夺取胜利。
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寓言故事中,对当权的教会来说,救民于水火的耶稣未免太碍事,列宁也是不为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左派机会主义者所容的。所以,如果列宁导师活在当今中国……
2025年5月7日
相关资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册(征求意见稿),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编,1976年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