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易:从绯闻出发

作者:莫易 2025-05-04 1229

  近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实习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医师董小姐火了,然后彻底火了。

  火的,是她明知是小四还要当小四的勇往直前,以及她和情夫双双抛下手术台上刚打完麻醉的患者长达40分钟之久的毅然决然。彻底火的,则是她的魔幻履历:

  她高中赴美留学,先入读社区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相当于国内三本院校),读的是经济学专业,毕业回国后仅用四年时间,就斩获医学博士学位,且三年内发表11篇涉足骨科、泌尿科及材料学的跨学科论文。

  天才不?

  她本科是经济,博士是内科,导师是骨科,论文是妇科,培训是胸外科,工作是泌尿外科。二十几岁就能在经济学、妇科、骨科、内科、胸外科、泌尿外科之间随便切换。

  牛逼不?

  一个普通医学生得熬5+3+3才能拿到的医学博士,她四年就拿到了;一个普通培训生得花三年时间才能上手术台,她只用一年时间就直接上手术台给患者动刀了。

  厉害不?

  天才不天才,牛逼不牛逼,厉害不厉害,看过她毕业论文末尾的致谢内容就知道了。董小姐的导师何许人也?

  教授,院士。

  董小姐所写的"Wherever I go, this family is my fortress."中文怎么说?

  中文说:无论我去哪里,这个家都是我的堡垒。

  董小姐所言"家是堡垒"是什么意思?

  有网友扒出了她的祖父、姑姑、外祖父、舅舅,但讲出来就被咔嚓,所以只能麻烦大家自己上网去查了。不过‌,大家只要一想董小姐父亲高管和母亲院长的身份,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总之,董小姐用"堡垒''来比喻她的家,再贴切不过了。

  堡垒者,小城堡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对于董小姐的魔幻履历,大家这下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

  据说,卫健委已经下场调查了,大家就静候佳音吧!不过,大家也看到了,自董小姐绯闻牵出4+4后,网友扒出来的萝卜是一支又一支,支支跟董小姐的魔幻履历都有得一比,且支支跟董小姐一样有着一个家的堡垒。有网友称这堡垒是"世家",也有网友称这堡垒是"门阀''。由此,不禁想起1957年由北京大学校园里的一张题为《剥开 “学术权威” 的画皮》的大字报所掀起的"打倒学阀“的群众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有人仍将高校视为私家领地,在招生时对工农子弟设置隐性门槛,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工农学生占比还不到20%,许多寒门子弟即便成绩优异,也被各种理由拒之门外。在学术上,有人大行家长制,将实验室、资料室变成 “私人禁地”,把在读研究生当作"学术牛马"。这种学术私有的做派,终于在1957年的群众运动中迎来清算。

  毛主席敏锐意识到,这种作风完全与党"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成为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阵地,而不是资产阶级专家的'独立王国'"。

  对这场群众运动,毛主席给予了明确支持。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有些‘专家’把知识当作私产,比地主对待土地还吝啬,这怎么行?社会主义的大学,要让工农子弟坐前排、读好书!”

  在毛主席的积极推动下,教育部出台新规: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招生在同等条件下工农子女优先;清华、北大等校设立工农预科班,让基础薄弱的工农学生先补习再深造;在学术评定中加入群众评议环节。

  新规为工农子弟大规模进入高校扫清了制度障碍。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招生必须优先保证工农子女、革命干部子弟入学"。到1965年,高校工农学生比例达到了47%。

  毛主席这一决策,正如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所说:"这场斗争的实质,是要解决教育领导权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新中国教育走向的关键抉择。"

  历史地看,毛主席这一决策,是新中国教育革命的重要一环——它终结了旧"学阀"依托高校垄断知识的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遗憾的是,尽管毛主席时代对学阀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学阀现象却并未彻底消失,在当下社会又以新的形式悄然崛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