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董明珠的“不用海归论”,实质是阶级话语权的争夺体现

作者:锁定坚强 2025-04-28 2019

  董明珠的不用海归论已经发出来一段时间了,在舆论场上的风潮至今没有平息的样子,反而是愈演愈烈,以胡锡进为首的媒体,连篇累牍,轮番进攻,大有不把董明珠搞臭不罢休的态度,按说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就是一个企业董事长在内部会议上发表了一个对于用人的意见,而那些围攻他的媒体公知们几十年来一贯都是鼓吹“要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可是在这件事上,就顾不得啪啪打自己的脸,也要把董明珠按下低头认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场舆论风潮之所以看上去不是大事,不应该起到这么大的风波,但实际上却是中国社会中最根本争端所在,即阶级话语权的问题。

  你只要认真的考察一下舆论的两方就会发现,可谓是泾渭分明,反对董明珠的人,都是什么人,前总编,媒体(其背后是权利和资本),教授,还有公知,而支持董明珠的人呢,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网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

  实际上,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如果不是胡锡进等掌握了舆论话筒的人跳出来,普通网民是绝不会去表达支持董明珠的,因为有关于海归的这一人群,距离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都太遥远了,所谓的海龟,在中国社会中是珍惜动物,就以2024年为例,2024年中国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接近1100万,而留学生,仅仅8.8万,也就是说,留学生的比例仅仅占到中国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零点八还不到,说到这,大家有没有什么意识,如果你没有,那我只能说你对社会的思考太浅了,这些“人“为了这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大动干戈,连篇累牍的讨伐,而占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应届毕业生,你们看到那些人下大力气呼吁保障他们的就业权利了吗?没有!!!一句市场的双向选择就轻飘飘的带过这个话题。所以,这些呼吁保障所谓海归派权利的媒体以及个人他们这种呼吁的潜台词是什么?就是保障他们的阶级特权而已。

  我们从数据已经清晰的得出,能够让子女去到外国留学的人,仅仅只占到大学生人数不到百分之一,因为这个门槛很高,出去留学的首先需要家庭巨大财力的支持,据相关数据,如果真正读满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至少需要二百万人民币,而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有几家呢,这算是真正想读书的,还有多少是花钱让子女去国外混一个野鸡大学的水文凭的呢?

  那么为什么那些有钱人家要花钱让自己子女去到国外混一个野鸡大学文凭,即便是没有真才实学也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样回到国内凭借家族势力送到重要位置,说起来好听看起来好看,实际就是继续留在高位顺利权利过继的光环而已。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已经结成了深厚的利益群体,A家的败家子去到B家有能力调动的单位,B家的不肖子去到了A家的公司,最终就是利益链条连接了这些所谓的大小成功人士,当老子下来,儿子也混得差不多了,继续做“励志“的成功二代,小目标一个接一个,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给他们当牛做马,他们则光环满身。

  但是,如果中国的用人单位和企业,真正关闭了这种出国镀金当金龟的可以大摇大摆进出的大门之后,那么这些什么公知二代明星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的人,就必须和国内千千万万大学生一起去冲锋陷阵,按照他们瞧不起“小镇做题家“那种态度,他们能够拼得过真正刻苦求学的大学生吗?即便是通过关系甚至花钱(好在中国还没有开这种阴门)进到国内名校,但是其真实水平在众多的凭真才实学考上大学的大学生面前是一览无余的,那么到进社会求职之时,水货必定会遭到对他了解的同学们层出不穷的质疑,你TM在大学时期连电路图都看不明白的货,现在去到某大厂做起了电气工程师管理,摆明了这个大厂的董事是你大姨妈嘛,那么这个厂的声誉自然以后受到影响,自然就是千夫所指。

  可是如果是在外面混了个留学生的名声回来呢?那真实水平就没有人知道了,董事会说了算,在管理岗位先混个副职,到时候换一家,履历看上去光鲜亮丽,加上钞能力,一个众人仰望的成功人士不就练成了吗?

  我说的这些人所谓替海归呼吁,实际上为了捍卫特权阶层共同利益绝不是空话,这场舆论战的本质,是新旧阶级对“成功定义权”的争夺。镀金集团试图将“海归=精英”的标签永久化,而董明珠的“不用海归论”恰恰撕碎了这套话语体系,这些家族通过“镀金文凭—人脉置换—垄断岗位”的产业链,将子女送入金融、互联网、外企等“高附加值”领域,形成封闭的精英循环。当董明珠宣布关闭这条通道时,无异于砸碎了他们的世袭饭碗。

  胡锡进为之呼吁的的海归群体,真正为咱们国家制造业做出贡献的有多少呢?请看数据, 教育部统计显示,2024年归国留学生中,30%进入金融、互联网等非实体产业,50%挤占一线城市体制内岗位,真正投身制造业的不足10%。而所谓“国际视野”,在格力研发团队的实战成绩单前更显苍白——1.3万名本土工程师创造了20年零事故的空调神话,专利数量碾压多数“海归精英。

  至于海归们大多数所在的圈层,有多少是凭真才实学有多少是凭借所谓的家族人脉上去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的。所以我说 有钱人家出国留学,先不说是否被外国收买,混圈子拉关系是一大要义。

  那么再回到董明珠的海归中有间谍的言论本身,是不是事实呢?还是看数据,根据百度回答,查询5年内共127起间谍案件,年均二十五起,百分之七十涉及留学生,按照百度估算,留学生涉及间谍案件比非留学生的本土大学生高达27倍之多,(这个数据也应该是低估了,参考本土大学生和留学生比例,不到百分之一的留学生涉及百分之七十的间谍案,小学生也能算出来留学生比本土大学生涉间谍案的风险高多少倍,而且格力既有和中国军工企业合作的关系,又有多次被留学生出卖机密的惨痛过往,要我说,脑子不正常才会不警惕呢)。

  所以,这个舆论风潮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阶级话语权维护和对于国家安全民族利益重视程度的不同。

  就从人数占比来说,董明珠一句不不招收海归的话语,至少能够得到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本土大学生的支持,而另一方面,现实中具有海归能力的家庭,又是大多数普通家庭难以接触到的存在,当然,有些人会觉得我认识的某某就是海归,人挺好的呀,董明珠的不招收海归就是对他们这一个群体的伤害,首先我要说,数据已经清晰的显示了留学生和本土大学生的人数占比,与其您关心海归的就业问题,不如多去关心本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数据同样显示出间谍案涉案留学生人数是占比非常高的,董明珠说话言之有理,最后,真正的有爱国情怀的留学生不会觉得自己被董明珠冒犯到,恰恰相反是会恨为什么海归中出了那么多的民族败类,而影响了自己的名声,这种想法,深圳海归协会副会长叫老福的就专门出来现身说法。

  归根结底,这场由胡锡进发起众多媒体公知跟进围攻董明珠的舆论风潮,却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的反围攻,关键节点就在于到底谁站在事实上说话,谁站在绝大多数人民立场上说话,事实很清楚了,胡锡进之流的公知和那些媒体,从来就没有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说话,只是为了保持他们的高位利益的应激反应罢了。

  胡锡进们永远不懂,为什么对董明珠的围剿会遭遇民意反噬:

  1 这体现了亘古不变的阶级矛盾的显性化:当北上深豪宅区充斥着“常春藤校友会”,县城青年在流水线上挣扎时,董明珠的言论成了打破阶层天花板的希望。

  2. 这体现了民族主义的觉醒:中美科技战的背景下,格力对核心技术的绝对掌控,与某些企业“用市场换技术”的买办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3. 反精英情绪的爆发:镀金阶层“留学—考公—垄断资源”的上升通道,激化了“小镇做题家”及其家长群体集体愤怒,而这种愤怒本身就是一种阶级共鸣。

  这场风暴最终揭开了中国社会最隐秘的伤疤:当既得利益集团用“国际化”绑架国家战略时,沉默的大多数终于发出了怒吼。董明珠或许识无意的,她撕开的裂缝中,透出了一丝光——那是一个凭真才实学而非镀金文凭竞争的未来。

  最后再说一个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事情,上一次跳出来反对海归中多间谍言论的人叫杨恒均,结果最后他被以间谍罪判处死刑。出卖了大量国家机密,而他的名言就是,说海归中有间谍的人才是间谍,怎么样,贼喊捉贼画面就是如此清晰,胡锡进,你有什么感受吗?还有那些公知以及媒体。

  这两天中国网络上有一句话特别流行,说一块石头丢在狗群中,叫得最凶的一定是被石头砸中的那只狗,我看目前的状况,只恨这块石头太小了,砸得狗还能叫,如果天降神人,朝狗群丢一块磨盘大的石头过去,把那次狂吠的狗都砸死,这才是人类最可欣慰的事情。

  有关于胡锡进之流发起的围攻董明珠说海归间谍多的这场舆论风潮,我已经发了好几篇文章了,不为别的,只是想为更多的沉默的本土大学生群体呼吁一下,为更多的看不清这里面真相的人拆解一下,为悄然远去的阶级话语权呐喊一下。

  如果您希望这场舆论风潮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被更多人知晓,请您转发,谢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